不孕不育检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勤能补拙熟能生巧10000小时定律的3 [复制链接]

1#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从小到大我们一定都被老师、家长用类似这样的箴言、理论洗脑过。好像无论你天生资质如何,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和大师。

加拿大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

这一定律提出后一时间风靡全球、万人拥趸,估计就算你没有读过,也听过许多畅销书提到过这个观点。

格拉德威尔认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因为天资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与此同时,许多心理学家都对“一万小时定律”提出质疑,称这一理论被过度推测,或者说是完全错误的。之后罗振宇在“罗辑思维”第期《即将到来的社会阶层》中也提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

就算你花了小时可能也没用,因为智商与思维方式、运气或周围环境、家庭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比下笨功夫要重要的多。

影响成功的其他因素

除小时外,获取成功的其他必要因素:运气或大环境;家庭和生活环境;智商与思维模式。

一.运气或大环境

运气或时代的大环境对成功有很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生逢其时。

天才钢琴家郎朗,从三岁开始学习弹钢琴,在他十七岁时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接到指挥大师埃森巴赫的紧急召唤,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自此一举成名之。到成名之时,他一共练习了至少小时的钢琴。

世界上会弹钢琴的人有很多,但是能得到指挥大师“召唤”的却很少,尽管郎朗的成功与自己的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练习不无关系,但如果没有这次稀缺性的召唤机会,郎朗可能永远只是一个钢琴弹得不错的郎郎,而不是“钢琴大师”。

二.家庭和生活环境

雷*有一句“格言”被很多人奉为圭臬:

从这句话反观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孩子身体和心智的成长,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还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我们经常会听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起跑线的话,其实,父母的见识就是起跑线。

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他在13岁时就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高中时期就钻研电脑技术与编程设计,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累计超过了小时。

然而,我们在被盖茨的开挂人生激励时,不为人知的是他的母亲是IBM的一个高级主管,他的第一个订单是母亲给的。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盖茨母亲只是寻常家庭主妇,那他可能就不能在13岁就接触到世界上第一批电脑,更不会成为之后的电脑天才创办微软。

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曾说过这么一番耿直的又扎心的话:

“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大城市,我父母是外交官,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在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一个高考状元的成功,不仅仅归结于孩子的努力、老师的付出,其实更多的是父母日复一日在学习习惯、性格上的深远影响!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谎言?”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

这句话不是谎言,只是用错了对象。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啊。

三.思维方式与智商

格拉德威尔还认为智商与成功之间确实有一定关系。如果智商低于就很难成功,而高于这个值之后,智商的作用并不明显。

智商因素作为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如果你智商真的低于平均水平的话,那你无论付出多少时长的努力都将无济于事。记得年,全社会都在批评“上清华靠智商论”,因为这违反了我们所倡导的“勤能补抽”的价值观。但是,勤能补拙并没有科学依据。

小时三误区

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如果具备了智商、时代大环境以及家庭小环境的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便利因素,这种情况下只要再花小时练习,就一定会成功吧?其实答案也不尽然,小时只不过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这小时是要花,但更重要的是该如何花。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往往存在3个误区。

一.误区1: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王涛大学毕业后,找个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每天徘徊于各大网站搬运、摘抄内容,做文章的简单排版发布,没有什么技术性可言,一做却做了五年,五年后他还是一个新媒体小编,并没有成为一个专家,生活还过得愈发拮据。

按照小时定律的说法,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然而现实是,王涛并没有成为专家,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进入职场后同样每天都工作八小时,周末偶尔还加班,有的六年、七年后依旧没有成为某领域专家。

原因是90%的人从学校毕业进入职场后只是在机械的重复简单劳动,表面上看正在成为熟手,但实际上并没有本质长进,时间的价值被白白浪费。你不是工作了几万小时,而是只用一种方法重复工作了几万小时,只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再继续的话,工作年也不会进步,因为你没有及时纠正固化思维,更没有创新。

二.误区2:沉迷己见,陷入“林黛玉式困境”

贾府的林黛玉有内涵、有才气,想问题想得很深,但这也是她致命的弱点,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后来贾府里只有贾宝玉能懂她。我们很多人做事都是这样,只专注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甚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路越走越窄。

哈佛商学院教授埃米尼亚·伊贝拉,曾写过一本叫做《能力陷阱》的书,提到过:

然而,生活反复用一个老经验,不思进取与时俱进,这种行为迟早有一天会被淘汰。

三.误区3:警惕“狗熊掰棒子”与“小白鼠赛道”

很多人读书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题,相互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不会举一反三,换一道题就又不会了,时间花很多,成绩却上不去,在工作中同样如此。

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刻苦努力,好像一直在成长,但是,一旦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就手无举措,然后就更拼命学习新知识。这个过程,其实是可怕的小白鼠赛道:

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圈地打转。

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四板斧破三困境

如何正确的利用一万小时定律,让自己出类拔萃呢?需要用四板斧打破三困境:

一.第1板斧:有效训练,不做重复劳动的伪工作者

在谷歌等美国公司里,通常会把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的人称为“pseudoworker”,即“伪工作者”,意思就是:

这些人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他们所做的工作虽然也在公司中存在,但可能并不会产生什么效果。

有效训练,就是要不断积累基本功与新技能,使得下一个小时要比上一个小时更加出色、更有进步。这里面就包含着巴菲特投资哲学中的“复利”思维,每天进步一点,哪怕只是1%的进步,第二次必须要在第一次基础上做的更好。做不到这一点,所谓的小时工作时间只不过是在重复劳动而已。

生活中,这就需要一个人不断给自己增加难度并制定更高标准的要求。假如你学习弹吉他,你就不能单纯地练习和弦转换,而是要把功夫都下在枯燥乏味但非常实用的音阶练习上。

有一个好朋友是位理发师,他不光会剪头发,现代舞也跳得很棒,理发店没客人的时候,他就会在店里录好自己跳的现代舞,然后发到抖音、快手等平台。人家一看,这小哥儿,人帅,舞棒,发型好看,鞋子更帅,纷纷给他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