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否可以根治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文/M叔
图侵删
提示:文末有简要版本
据一些心理机构统计,大致九成的人有拖延症。这完全是胡扯,世上怎么可能有人没拖延症呢?所以百分之百才对。
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没经受过拖延带来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还要分为三个阶段:从焦虑到着急,再到后悔。
老板要你做个方案,明天就要。你提起笔,却不知从何开始写起,想着想着慢慢就变得焦虑起来。这时候心里会有个声音,“要不刷会儿手机或者打会儿游戏,找找灵感?”玩着玩着,又发现时间不够了,于是你开始慌了,敷衍地完成方案。同时心里又担心老板看了方案后,自己会挨骂,渐渐地,心里开始后悔自责之前没有抓紧时间。
正确认识拖延的行为逻辑
就像很多教你改正拖延症的书里告诉你的,拖延症十恶不赦,让人深恶痛绝。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如果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拖延其实是人类一种十分高级的自我保护机制。
打个比方,假如一个人走在郊外,突然看见一只体型庞大的老虎,正在龇牙咧嘴的瞪着他。此刻他还会拖延吗?肯定不会,指不定他下一刻飞奔的速度,可能连刘翔都追不上。而这个人在面临老板交代的工作时,却心安理得地拖延,一点也不担心丢掉工作。
有人会问,这两件事能一样吗?其实还真一样,从行为模式上说,两个都是面对生存压力,做出的应对策略。不同的是,老虎带来的危机迫在眉睫,而被老板开除的风险不紧急、有侥幸性,所以拖延就产生了。
一旦事情不紧急或者不是眼下收益,人就会启动拖延这种机制,这是从远古进化而来的。那个时代生存条件恶劣,在大自然中谁吃谁还不一定呢。我们的祖先,往往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只要不是危及生命,亦或者是立马就得到的收益,我们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能拖到明天再做的事,绝不会现在就做,毕竟行动就意味能量的消耗,说不定拖一会儿就发现有些事情没必要做。相反,那些如二傻子打了鸡血般,到处蹦跶的人,通常还没等到下一顿吃的就“断电”了,他的基因是传不下来的。
说得直白一点,拖延就是人类的“省电模式”,在那个时代是一种巨大的生存优势。可是,步入现代社会,温饱已经不是问题,反而拖延成为了一大问题,不少人都深受困扰。
福格行为模型
网上宣称能治好拖延症的书籍很多,他们会告诉你拖延是因为你没有自制力,或者是你注意力不够集中,再或者什么番茄工作法等等。这些方法要么医不对症,要么就是太过复杂,不够实用。
那么,有没有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布莱恩·福格,发明一种“福格行为模型”,主要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
即:行为=动机+能力+触发。
别看这个模型公式简单,它在诠释人类行为方面,非常好用。
比如,有个结论:吹牛是一种对他人歧视的行为。我们试着用福格模型,来倒推一下。
吹牛的动机,通常都是通过夸大谈话内容,以此来获得满足或者虚荣感。它需要行为人,具备能说会道的能力,不然被拆穿气氛就会很尴尬。
特别有意思的是,产生吹牛行为的触发机制。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爱吹牛的人,一般不会在三类人面前吹牛:认为比他聪明、比他见识广、比他地位高很多的。一旦发现遇到他认为不如他的人,就特别爱吹牛。
所以,假如你周围有很多人对你吹牛,那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为什么别人老觉得你不如他。
对福格模型有一定了解后,我们试着用它来解决拖延问题,总共分三步。
人为制造行为动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拖延的事情,往往还挺重要的。比如,减肥让自己更有魅力,关系到能不能找到心仪的对象。写完论文,关系到能不能顺利毕业。通过这个方案拿下客户,关系到自己的直接收入等等。
可是拖延还是产生了,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动机还会不断地被稀释淡化。
因为这些动机不符合我们人类的运行机制,所以需要人为修正,按照原理不同,总共有三种方法。
1、强化滞后收益
就拿减肥来说,痛苦是当下要受的,而受益通常是几个月后,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前面我们说过,人类更喜好当下的及时收益,对于滞后的收益是没什么兴趣的。所以,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去强化滞后收益。
通过在内心丰富收益的细节,可以让自己更有动力,这种暗示的想象细节越多越好,越详细越有效果。比如,假如减肥成功,穿上了心仪的衣裳,走在大街上收获路人羡慕的眼光,最好是细到能想象出羡慕的眼光是何种样子。再比如,通过减肥提升了个人魅力,追到了心仪的对象,把想象的场景细化到,和心仪的人牵手亲热是何种感觉。
我敢保证,想着想着,你会越想越激动。
2、将滞后的收益替换为当下的收益
也有可能滞后的收益怎么强化都不诱人,没关系,我们用当下的收益替换掉就行了。
我当年戒烟的时候,对象就和我约法三章。说实话,她挺鸡贼的,买来一个玻璃的存钱罐,放在床头柜上,只要每天回来检查没有吸烟,就往存钱罐放30块。我能坚持两个月不抽一支烟,无论之后是否复吸,存钱罐里面的钱都是我的。
不怕各位笑话,当年我每天只有40块零用,每天增加30块对我来说,还真的挺诱人的。虽然戒烟很痛苦,但每天起床睡觉都能看见,存钱罐里面的钱在增加。这种方法,不仅很有趣味,而且还真的挺有动力的。
最后,我就是通过这种当下的利益诱惑,成功戒烟了。
3、强化恐惧
如果前面两种方式还不奏效,别着急,还有杀手锏。那就是巧妙的利用人自身,痛恶损失的心理机制。
要知道,损失一百块带来的痛苦,是远远大于得到一百块带来的喜悦。我们天生就害怕失去,面对损失的代价,规避风险的本能会带来特别强大的动力。像那些深陷*博的人,往往无法自拔,就是因为输了想赢回来,无法接受损失。
知道了这些基本原理,我们就可以通过强化损失的恐惧,来提高行动的动机。一旦你发现要拖延或者要放弃,就找张纸和一支笔,把这件事情完不成的代价和损失通通写下来,越详细越好。像完不成这个工作,老板会用哪句话骂你。偷懒不上进,你女朋友会用哪种方式跟你分手等等。
需要注意,以上三种方法带来的动力,是强化恐惧>及时利益>强化滞后收益。
改变行为能力
如果一项任务看起来特别难,是最容易拖延的。
有没有这种体会?做一件困难的事情时会特别容易分心。手机一有新消息提示就恨不得马上拿起来,干一会儿活就不自觉地打开购物网站刷一刷。
原因就出在能力上。从能力上来说,分心比工作要简单多了。工作你要耗费很多脑细胞,但玩手机你只需要拿起就好了。
人会本能地回避困难的事情,去做简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一件事情你越不做,越会觉得它难做。
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工程思维,把大目标拆分几个小任务。把创造性的工作,尽量变成几个机械性的步骤。
如果你面对的只是一个小任务或者机械性的工作,那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了。就像《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说的:“面对困难的事情,人们往往会自我设置障碍,以此来逃避困难。分解任务,从而降低难度,是让人放下抵触心理,轻松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自主启动触发机制
有时候,我们有充分的动机,也把任务拆好了,可还有会拖延,那原因就可能出在“触发不够”上。
触发,是提醒我们当下马上行动的信号。比如说,你这几天要交一份报告,结果突然接到老板一条信息说“报告写完了吗?写完赶紧发给我,我等着用”。本来你还想拖一拖,结果一接到老板的这条信息,屁股一下就从沙发上弹起来了。你看,这条信息就是一个触发,它会让你立即行动起来。
可是,我们不能全指望外界,来触发行动的机制。所以,要学会自主设置触发机关。我个人觉得,大概有两种比较好用的方法。
1、设置连锁触发
往往很多时候,我们要面对一堆需要处理的事情,通常这个时候无从下手。
这个时候设定第一个触发,用手机设置一个定时提醒,让自己在设定好的时刻在办公桌前坐下来。你可能并没想好做什么,没关系,先坐下来。
第二个触发,就是倒计时5分钟,在5分钟之内盯着待办事项列表,挑出一项任务来做。如果5分钟计时结束,你仍然没决定做哪项任务的话,那就随机选择一项任务,立即去做。
通过连锁触发,你能快速让自己投入到工作状态中。
2、增加待办工作被看见的概率
可以通过密集贴便条,或者在手机设置频繁的待办事项提醒,以此来增加你看见那件被拖延的事的次数。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你犯了拖延症,也不会心安理得拖延。
简要总结:
·拖延是人类自身的一种高级保护机制——人类的“省电模式”
·福格行为模型解释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有三个:动力、能力、触发、
·人为制造行为动机有三种方法:强化滞后收益、用及时替换滞后收益、强化损失恐惧
·遇到比较困难的事情,利用工程思维,把大目标拆分几个小任务。把创造性的工作,尽量变成几个机械性的步骤。
·主动设置触发机关,有两种方法:设置连锁触发、增加待办工作被看见的概率。
单选
拖延症给你造成困扰了吗?有决心改变它吗?
有没有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