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运营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08/115941.html喜欢甜茶的观众们最近可太开心了,因为他又有新片即将上线,就是这部《法兰西特派》
最会平面设计的导演韦斯·安德森再次「作图」,
这次,他把一整部电影做成了一套精装杂志。
《法兰西特派》海报
如果你还没有听过韦斯·安德,没关系,那么这些片子你一定听过或看过。
《布达佩斯大饭店》
《月升王国》
《犬之岛》
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堪称绝美,
豆瓣评分也都相当高。
这部《法兰西特派》用了三年时间才跟观众见面,可真是吊足了胃口。
7月12日戛纳首映,金棕榈奖提名;
10月22日美国,同档期电影里热度最高;
12月2日香港上映,大陆影迷表示“馋哭”……
演员阵容也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这次比以往更加华丽。
华丽到什么程度呢?
说他可以拍三部《沙丘》也不为过。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影帝级演员,也是漫威宇宙里的「收藏家/收集者」;
阿德里安·布劳迪——凭《钢琴师》获得第75届奥斯卡小金人;
蒂尔达·斯文顿——第80届奥斯卡最佳女配,也是漫威宇宙古一法师扮演者;
蕾雅·赛杜——邦女郎,前段时间刚看了《无暇赴死》;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三块广告牌》赢麻了之后,又靠凭借《无依之地》三封影后。
甜茶就不多说了,还有《西部世界》的杰弗里·怀特,以及一个出场没多久的客串爱德华·诺顿……
这样一部众星云集的大电影,老实讲我看的过程是有些痛苦的。
看惯了快节奏的爽片,对我来说这种画风略有不适。从审美角度上看确实画面极度舒适。
但从叙事上面来看,可以说是没什么意思……
所以我试着换种思维方式,从杂志的视角去理解,就更容易有代入感。
讲这部又文艺又晦涩的电影之前,
想问大家一个暴露年龄的问题:
收集过报纸杂志吗?
呃……我有,很多。
学生时代到前几年我都热衷于大量足球、科幻、国家地理类杂志报纸,到现在都压在书柜底下。
那时候买杂志的时候会有那么几页彩色的,其他都是大量文字版黑白页。
如果有一期特刊,夹带一张大一点的画报那真的是赚到了。
而《法兰西特派》,就启发自安德森本人对《纽约客》杂志的热爱。
黑白的部分如同文字,具体呈现文章内容,而彩色的部分则如同文字间的配图和插画,为故事增加气氛和注脚。
那种哀伤的、浪漫的、古板的情绪,包含着对纸媒时代无声无色的缅怀。
安德森导演不仅同时在“彩色”和“黑白”画面来回转化,还用了旁白、定格动画,甚至在画面比例上大做文章,大量使用了1.37:1的画幅。
很多画面的摄像机都是静止的,只有剧中的人物在动。
像是《哈利波特》的魔法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页又一页的立体插画。
韦斯·安德森在采访中说,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是因为他自己作为一个美国人,却大部分时间在法国生活。
因此想拍摄一个在法国生活的美国人的故事。
所以,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的法国城市。
片名《法兰西特派》是一个虚构的美国驻巴黎报社的名字,原型是《纽约客》杂志。
影片中杂志主编亚瑟的原型,就是《纽约客》的创办者哈罗德·罗斯。
如果你不想看这部枯燥的电影,
那么这篇文章足够了,
截图全部按照电影比例还原。
受父亲的影响,年轻的亚瑟·霍伊泽召集了一个团队,搜罗了最好的记者。
把法国的《周末野餐》改版为《法兰西特派》——创立了一份涵盖人间百态的全新杂志。
美国几家著名的图书馆的书架上,都有这些优秀记者的作品。
这些优秀的人才中,有一位擅长高质量金句的高人;一位被人称道了30年的话题人物;一位盲人记者;一位权威的法语学家……
亚瑟对每一位编辑都非常宠爱。
50年后亚瑟去世,才再次回归自己的故乡——堪萨斯州自由城。
当时,他主编的杂志订阅量在50个国家超过50万。
而在亚瑟去世前,他立下了遗嘱:解散报社、销毁文件、清空编辑办公室,解除员工合同并给予补偿、然后停刊退款。
然后,电影开始倒叙……
就一次刊物的出版,编辑文章去留的问题,工作人员展开讨论,决定是否应该毙掉几个人的文章。
然后比尔·默瑞扮演的亚瑟这样结束会议
然后是欧文·威尔逊饰演的编辑赫布森·萨泽拉克的一篇旅行指南。
参观城中古迹,然后揭开这座「无趣镇」的面目——
充斥着老鼠、害虫、街头流浪汉、扒手、尸体、监狱的美丽的小镇。
注意这里比例回到大概16:9,
好像是杂志中缝的左右两页,
仔细看,不是静止画面。
第一篇专题文章就有关于监狱——《混凝土杰作》
天才与投机者并存的当代艺术世界——作者贝伦森
杀人犯摩西·罗森塔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是一位画家(算是吧),擅长抽象画。
他因为谋杀两人,被判入狱五十年。
故事开始,他在为狱警女神西蒙娜(莉亚·赛杜饰演)画全裸照。
作品是这样的:《监狱J区赤裸的西蒙娜》
在一次监狱举办的艺术展上,来自黎凡特的艺术商朱利安·卡达齐奥(阿德里安·布罗迪饰演)发现了这幅画。
朱利安也是一名犯人,因为偷税漏税。
朱利安想通过投标的方式,用25万法郎买下这幅画。
另外,他认为加上一些背景故事的杜撰,摩西或许可以声名大噪。
摩西出生于富裕的家庭,一个犹太混血马场主的儿子,在法国历史学院接受过高等教育。
长大后,他投身艺术,在世界各地作画,变得痴迷而疯狂,最后在酒吧里砍下了两个欺负老头子的年轻人的脑袋。
摩西十一年没再作画,直到见到了西蒙娜,报名了监狱的兴趣班,并向西蒙娜展开了一系列的求爱。
或者说,爱情,重新激发了摩西的艺术灵感。
艺术商人朱利安一出狱,就开始做生意了。
三年时间,这幅谁也看不懂的画被炒作为天价,杀人犯摩西成为了明星,艺术学校的一门课,外面的人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监狱里的摩西,什么都没有再创作出来。
在受尽逼迫之后,摩西终于创作出了新作品。
朱利安邀请了世界各地一众名流,贿赂监狱管理人员来参观这些新画作,拜访伟大的画家。
不过,摩西把这些画,直接画在了监狱的墙上。
随后,监狱发生了暴动,摩西救下了贵宾了文化部长,以终身缓行的方式获得自由。
20年后,这些画被运往自由城……
第二篇专题文章——《宣言的修订》
一个关于学生群体抗议者的生活故事——作者露辛达·克雷蒙茨
三月一日,一场不成熟的反对建制派的运动,
凌晨时分,大学生们与校方的谈判突然破裂。谈判主题是「男生是否有权进入女生宿舍」
运动的发起者齐费里尼B,19岁,是一位魅力四射的国际象棋棋手和活动家。
这张图纯粹为了甜茶。
三月五日,作者克雷蒙茨来到齐费里尼B家中吃饭,
齐费里尼B的父母一心想给克雷蒙茨介绍一位男朋友。
不过克雷蒙茨并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孩子,她认为这些事情会成为写作上最大的障碍。
去洗手间补妆的时候,她遇见了躺在浴缸里写宣言的学生游行宣言的齐费里尼。
他希望克雷蒙茨夫人帮他校对一下自己的文字。
看得出来,克雷蒙茨对朋友夫妇介绍的男朋友并不感兴趣。
这人看起来很糟糕、邋遢,还有些秃顶。
而克雷蒙茨夫人真正的相好对象,是这位19岁的学生代表,也就是密友夫妇的儿子——齐费里尼。
此时,学生运动如火如荼,*府服务暂停一周,公共交通停滞。
垃圾成堆,无人清理,学生罢课,没有人送邮件和牛奶。
克雷蒙茨与齐费里尼在一起,把学生们的想法和故事写成文章,发表在《法兰西特派》上。
而小朋友呢,刚好喜欢成熟女人的从容冷静。
不过,学生运动永远都是同样的结局,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只是一味地游行和示威甚至内讧,各个团伙都有对头。
莱娜·库德里就是齐费里尼对头首领。
两个人针对男生去服兵役是不是放弃原则进行争吵,来来回回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这个短片以极快的速度,展开了三人之间极有浪漫气息的三角恋,快到让我觉得莫名其妙。
而克雷蒙茨夫人在这场学生运动里,也最终打破了她的新闻操守,卷入了事件之中。
第三篇专题文章——《警察局长的私人晚餐厅》
故事从一篇美食报道开始,却令人意外的转向了黑色的悬疑——作者罗巴克·莱特。
厨师内斯卡菲耶已经功成名就了,他是市警察署长私人餐厅的主厨,警察料理已经成了一种精致的菜系。
记者莱特受邀到警察署长家里做客,认识了署长儿子——吉吉。
全家人都在进行欣赏内斯卡菲耶厨艺的时候,署长接到了一个电话——他的儿子被绑架了。
要求是释放或者处死一个叫做阿尔伯特的犯人,否则就会虐杀他的儿子。
这个人被称为「神算」,是一名会计,现在被关押在鸡笼房里。
他的手里,存放着市内三大非法财团的工资存根。
动用各种关系,很快找到了绑架犯,是一群受雇佣的盗贼和枪手。
其中包括三位有*瘾的歌舞女郎。
在双方激战交火期间,吉吉饿了,他不断在水管上敲打着摩斯密码「送厨师来」。
经过谈判,内斯卡菲耶被送进犯罪团伙内部,给他们带去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顺便下了剧*。吉吉得救了。
而最后这段追捕镜头都是动画。
最后,片尾回到开头的亚瑟去世的讣告。
电影的布景设计和世界观建设一如既往的完美无瑕,让强迫症患者极度舒适。
严丝合缝的对称式构图,精致而复古的复杂布景,明艳夸张甚至有一点卡通的配色。
至于故事的深意,相信很多厉害的的人可以解读出很多不同的点。
但是在我看来,只是让所有角色“看上去好有趣”的几个小故事,但也仅此而已了。
大家可以在影片的结尾看到长长的致敬名单:
其中不乏雅克·塔蒂、希区柯克、大卫·林奇等等。
用导演安德斯自己说法:《法兰西特派》是写给法国电影的一封情书。
除了向《纽约客》和新闻工作者致敬之外,也向电影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