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时代,设计被赋予了不同的期待。“美”是设计的出发点,这要求设计者将美寓于产品的视觉与功能之中,满足人的不同需求,由此推动商业与社会的进步。
身处这个技术大爆炸时代,人们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让一件产品、一栋建筑、一个项目更优雅地实现其目的,人们还希望设计带着善意,为技术增加温度。在一场全球疫情造成增长停滞、人与人阻隔的当下,设计师们更肩负起了重建联结、重估价值、重新想象我们未来生活与工作的重任。在这个背景下,《财富》编辑部在今年首次发布“《财富》中国最佳设计榜”,意在寻找和表彰那些从人的真实需求出发,着眼于解决某一个复杂问题,具有商业前景或者能够为社会发展带来持续影响的优秀设计。编辑部最终选出的50个最佳设计,凝缩了这一刻中国产业与社会的进化脚步。10月18日,《财富》编辑团队在上海举办FortuneDesignSalne(“《财富》X设计之夜”活动)。三十多个上榜设计项目背后的设计师团队汇聚一堂,围绕“设计的力量:消融边界、重塑商业”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设计背后的故事与理念。以下为与会设计师的一些精彩观点:
娄永琪
同济大学副校长
“算法时代,我们需要又一次人文启蒙”
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与《财富》中文上海执行主编、《财富》中国最佳设计榜制榜编辑王昉做了开场对话,主题为“设计作为创新的起点”。
娄永琪认为,设计与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意在唤醒和启蒙,而设计则在于改变。人类一切有意识的创造活动的先导就是设计。这种创造活动可以理解为个体的创意,但创意未必是创新,因为如果不能够将其快速规模化,影响社会的进程的话,它就只停留在创意层面。“只有插上两个翅膀:一个是商业,一个是科技,与这两个系统——经济系统与技术系统相联系,你才能够快速将创意放大,产生社会影响。”他说。在他的提议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学生,无论来自什么专业背景,都要在大一时学习开源硬件和编程,这使得他们在设计生涯之初就能形成与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相融共生的思维。娄永琪说,这样一来,当他们在做设计的时候,眼界就不局限于眼前的物理世界。对于“我们的生活日益被算法统领”的担忧,娄永琪表示,不要害怕算法。“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就有算法,只是那个时候的算法和现在比稍微原始了一点。算法一直就在设计当中,是人运筹帷幄的筹码。算法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所以首先不要将算法妖魔化,而要主动地去拥抱它。”但他呼唤人们用一颗“美好的心”去设计算法,因此在硬科技以外,人文艺术也不可或缺。他说:“因此我们需要再次启蒙。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启蒙运动都是和人有关的。设计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更加回归于人,更好地为人代言,为人性代言,为人文代言。”在“用设计重建联结”这个讨论环节中,蚂蚁集团蓝马甲行动负责人王艺菲、星巴克西安翠华里手语门店设计师施晗、《财富》中文版新媒体执行副主编杨安琪一道,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消弭人群间有形或无形的障碍,让数字技术带上温情与关怀。
王亦菲
蚂蚁集团蓝马甲项目负责人
“用设计降低弱势群体融入潮流的门槛”
此次上榜的蚂蚁集团公益项目“蓝马甲行动”旨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它通过大量线下志愿者,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普及防骗反诈知识、提供社区便民服务。项目负责人王亦菲认为,设计的本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她说,项目设计与其他设计一样,都要先洞察社会和用户的需求,把具体的行动点抽象成一个设计理念,再把设计理念变成一个具体解决方案。最终的设计成果可能是一家门店、一个模块、一个方案,最终都要去解决某个人群面对的实际问题或需求。设计可以帮助这些人群更好地连接社会、连接更多的资源。对许多老年人来说,智能手机非但没有带来便利,反而带来了无法融入的麻烦。王亦菲举例说,像“桌面”、“设置”这类年轻人一听就懂的词,或者连接wifi这类简单操作,对老年人来说很可能就是理解的“黑洞”,造成他们与时代的脱节。新技术与新产品无可厚非地会先诞生在发达城市、被更潮流的人群率先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群体要被忽略。设计师们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来降低这些人群融入大环境的门槛。
施晗
星巴克高级设计经理
西安翠华里手语门店设计师
“设计要兼具理性与感性”
在施晗眼中,设计是用美学手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应兼具理性与感性。她设计的星巴克西安翠华里手语门店登上了此次《财富》中国最佳设计榜。从选址这一步开始,设计师就考虑到了这家门店服务的人群——有听力障碍的咖啡师和顾客——的心理需求,没有像以往一样选在城市残联附近,而是选在了西安市中心一个闹中取静的社区中,既让听障人群融入正常生活,又不至于让听障咖啡师们过于劳累。在店铺内,咖啡师和顾客通过双向显示的点单系统,可以毫无障碍地交流。连桌面高度的设计,都考虑进了轮椅、婴儿车的高度要求。施晗认为,即便数字时代来临,人们的很多活动被转移到线上,但人核心的精神和情感方面的诉求不会改变。星巴克强调的“第三空间”不是一个死板的物理空间,它的概念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日益“内卷”的社会氛围,加上一场疫情,让随时随地放松身心成为一门艺术。在“用设计营建闲适生活”这场讨论中,三位在办公楼、酒店和家居设计上各有专长的设计师,分享了他们对“闲适”的理解,以及设计师们在如何通过技术和巧思,营造健康愉悦的生活和工作场景。
李晓梅
晋思建筑设计事务所全球董事
大中华区执行总裁
“城市设计要有温度,空间要有归属感”
李晓梅认为,城市的设计要有温度,空间要有归属感。虽然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正是“闲适”的核心所在。就办公场所而言,“它应该是一个目的地,而不是一个强制性的场所。人们要享受到空间的环境、人文,以及团队合作,这就达到了身心舒适的目的。”在疫情期间,晋思事务所大量研究了有关FiveMinutesCommunity(五分钟社区)的概念——让人们在5分钟所及的范围内,能够达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职业发展所需要资源,以此减轻现代职场人的焦虑。
庄瑞安
CCD香港郑中设计事务所
高级副总裁、管理合伙人
“商务酒店同样可以让人体验到度假的放松感”
庄瑞安表示,城市中的商务酒店同样可以营建度假式的放松感。酒店的“跨界设计”让住客能够在工作的同时享受到度假的放松环境,由此有了商务(Business)与闲适放松(Leisure)相融合的概念Bleisure。这一概念可以通过设计细节来实现。庄瑞安举例道,传统高级商务酒店的落客区都位于酒店大门口,住客下车后沿着中轴线步入酒店富丽的大堂。而现在的设计会刻意让大门偏一点,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出“曲径通幽”的感觉,让客人在喧嚣的市中心也可以有世外桃源的感受。有些酒店会让客人进入房间后,再上门单独为他们办理入住手续,适应疫情后人们减少聚集的需求。
高晟
骊住大中华区品牌和传播
Leader
“让家成为享受生活的中心”
很长时间以来,对许多繁忙的都市人来说,家已退化为一个功能性空间,是忙碌工作后睡上一觉的地方。但疫情正让人们重新思考家的意义,以及与家人共处的方式。高晟观察到,之前,当人们想要休闲娱乐时会选择走出家门,但疫情期间长期的居家,让许多人发现了家中长期被忽略的角落和功能。为适应这种变化,骊住的产品设计师在致力于将外部的休闲功能带入家中,比如让人们在家就能自建一个水吧,在家就能做一个spa,让家重新成为一个享受生活的中心。在圆桌讨论之外,活动还邀请到六位设计师以“重新想象”为主题发表演讲,介绍他们如何用设计来重新阐释我们身边的一些日常事物。
张周捷
数字艺术家
重新想象椅子
“未来的椅子应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因为人生而不同”
数字艺术家张周捷带着一把数字设计的椅子上台,回顾了椅子的发展历程。他说,第一把工业化椅子诞生于年,多年过去了,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但人们坐的椅子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仍然是基于批量化、模具化、标准化的大规模制造。数字时代的椅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张周捷及其团队总结了五个特点:首先,它是可以通过算法生成无穷无尽可能性的。第二,椅子工厂应该是数字工厂,可以生产每把都不一样的椅子。第三,它应该实现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意即“用户直连制造”)类似工业4.0的升级版。第四,它应该实现数字资产与实物的一个转化。第五,它应该实现社群与治理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与用户进行共创。张周捷带领的无尽之形团队正在将这五点形成一种商业闭环。他说,“我们现在一个月可以生产约一千件每把都不一样的椅子。我们可以生成上万不一样的SKU,同时可以实现数字资产和实物的一种交割,最终实现‘生而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是生而不同的。”
TonyWong
IDEO中国区执行总裁
重新想象办公室
“未来的办公室,有这五个特点”
一场疫情让更多的人加入了“未来究竟是否还需要办公室”的讨论,以及对未来办公形态的创想。来自IDEO的TonyWong认为,未来的办公室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首先是分享,未来办公室的设计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办公空间成为创意工厂;第二,设计应基于投入办公使用时刻的空间,为工作创造灵感和创造力,而非基于一个假想空间;第三,设计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