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提到过的一个关于镜子的意象对话练习,就是在放松之后,想象自己走入一段楼梯,经过一番曲折的路线之后,最终抵达一扇门,打开门继续走,会出其不意地出现一面镜子,你要仔细观察镜子里的形象,然后和它对话。
这个练习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不了解的另一部分“自己”。
大多数成功完成这个练习的人,所看到的镜中形象,往往是“魔”或“鬼”,男人通常看见的是“魔”,女人通常看到的是“鬼”。
听上去好像不可思议,但其实,关于魔和鬼的意象各有其象征意义,魔代表着叛逆,代表强烈的攻击性和仇恨,而鬼代表着死亡,是一种长期压抑的产物。对照现实看一看,还真的是有些道理的。
妖、魔、鬼、怪并非空穴来风,也非毫无根据,这些奇异诡谲、变化繁杂的意象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它们展现了我们所不了解的另一个自己。
妖怪文化也不是简单的封建迷信,而是对社会状态、人类心理、文化衍生的映射。它如同一面古镜,映照出我们的深层次精神世界,虽是虚构,却具有一定的心理现实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深层次特质,是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存状态的的综合展现。
它恰恰能够帮助我们去看透本质,去认识自己,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反而起到了破除迷信的作用。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一书,就是这样一本带你了解中华妖怪文化的大辞典,全书收录了种中国妖怪,是目前为止国内收录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长、条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专著。全书分为妖、精、鬼、怪四部,每段故事文末都列有典籍出处。
作者张云从小就爱读志怪笔记、稗官野史,长大后便热衷于对中国妖怪的研究。《中国妖怪故事》一书花了他差不多十年时间,他从中国历代典籍中搜集、整理各种妖怪故事,又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再结合自己的研究,对其进行重新加工,最终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中国妖怪体系。
可以说这是一本中国妖怪的百科全书,它的存在填补了中国妖怪学的空白。
2
一直以来,我对妖怪的理解很简单,认为它们就是一种不合常理的超自然现象,超出人的认知之外的存在,但又不属于神的范畴。
不过,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关于妖怪的定义,早在年前,东晋文人干宝就在《搜神记》中指出:
“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
由此可知,“妖怪”是阴阳元气所依附的物体,是以”气“为中介,以”人形“为特征的“变化”。妖怪们虽然形态不同,性格迥异,但有观念意义上的内在共通性,也就是气的变化,”气“与”变“成为了妖怪的重要特性。
相对于具象的形态,”气“这个概念更为抽象化,这就使得妖怪的存在和行动更具神秘感;而能够在不同形态中间进行转换的这种”变“,则令人更加难以捉摸和把握。妖怪这种神秘性和多变性,使得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们关切乃至焦虑的对象。
难怪,尽管对妖怪这一神秘的存在有所畏惧,可人们依旧无法抗拒鬼故事、都市传说、奇幻小说以及志怪文学的“诱惑”,对于神秘诡谲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会有一探究竟的渴望。
《中国妖怪故事》这本书一共收录了种妖怪,将其分类为妖、精、鬼、怪四大类。
“人之假造为妖”,“妖”是人所化成或是动物以人形呈现的,比如狐妖、落头民。
“物之性灵为精”,“精”是山石、植物、动物、器皿等所化,比如山蜘蛛、罔象。
“魂不散为鬼”,“鬼”以幽灵、魂魄、亡象出现,比如画皮、银伥。
“物之异常为怪”,“怪”是人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比如天狗、巴蛇。
3
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妖、精、鬼、怪,妖怪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变形。
这些传说中的妖怪不是幻化为人形,就是能够变身成兽类、鸟形、树木花草、顽石器皿。
有的妖怪具有变动物的本领,比如,变成老虎的人,变成熊的黄秀,变成鹿的彭世;
有的妖怪能够幻化成妖媚的女子,比如狐妖阿紫,姑获鸟,龟妖;
有些妖怪还能变成魅惑少女的帅哥,如赤苋精;
还有能变成老人模样的枫树精;
最厉害的白骨精,不仅可以变作模样不同的少女,还能变成老太太,变成老头。
荷兰汉学家高延在他的巨著《中国的宗教系统》中,光是人变兽的神幻想象,他就归纳出了一个包含13个类目的详尽的分类清单:
变虎、变狼、变狗、变狐、变熊、变鹿、变猴、变鼠、变家畜、变爬行动物、变鸟、变鱼、变虫。
这种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变化的观念在古代中国的文献中十分常见,例如《搜神记》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千岁之雉,入海为蜃;百年之雀,入海为蛤……春分之日,鹰变为鸠;秋分之日,鸠变为鹰。时之化也……麦之为蝴蝶,羽翼生焉,眼目成焉,心智在焉,此自无知化为有知,而气易也。”
《玄中记》中也有这样的描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又如,前文提到的干宝在《搜神记》中对妖怪的解释,他以精气解释了这种变化:同样的精气,不同的展现方式,并且在不同形态中间不断转化,这是对变化观念最典型的解释。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论神话思维时,谈到了这样一种哲学观:死亡不可解,则万物皆活,在神话的世界中,变形是最重要的法则,世界以不同的面貌不断转化,万物有消逝却没有断绝这回事,变形法则是生命永存法则。
这就是高延所说的“万物皆妖”吧,万物有灵信仰的另一种表现。这一“变化”思维中,隐含着古人对生命长存的追求,以及对宗教信仰的执着。
阅读《中国妖怪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奇诡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小说创作者来说,这也是一本极佳的素材库和灵感汲取库。
这些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断变化的妖怪穿越了时间的桎梏,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五千年文明渊源流长,它们一直都活着,活在我们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