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实践论》
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栏。
这篇文章,我们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伟人在《实践论》中,对此作了详细与精妙的阐述,把认识的辩证关系讲透彻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精华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到以下三个问题: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主观主义
我们围绕,这三个问题,继续往下讲。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
为什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呢?
前面我们讲过,人类的认识规律,都是随着社会生产活动发展,一步又一步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人们认识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而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识,属于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属于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只看到事物的局部、表层及现象;而理性认识,能看到事物的整体、内部及本质。理性认识,之所以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是因为它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
换句话说,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例如:我们每天都使用的智能手机。
从认识的规律上讲,手机符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从小屏到大面彩色触摸屏,从不能拍照,到现在高清美颜照、高分辨率视频,手机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高级。
从认识过程的角度讲,手机快速更新换代,也符合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过程。以手机拍照像素为例,过去万像素都高级,现在都是几千万像素。
就手机摄像技术而言,如果没有过去“感性认识”,就没有今天“理性认识”,也就没有更成熟的摄像技术。
人们的认识,没有前面感性认识做基础,也就没有后面的理性认识。
当然,也有人,不认同这点观点,认为理性认识,不需要从感性认识中来。在哲学史上,这类人的观点,有一个特定称呼,叫“唯理论”。
我们来看一段《实践论》原文:
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
伟人观点鲜明,批判了“唯理论”的错误观点,认为他们是主观主义,没有看到认识过程的辩证关系。
那么,什么是唯理论?
唯理论,也叫理性主义。哲学史上的唯理论,主要指唯心唯理论和唯物唯理论。唯心唯理论,就是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唯理论,就是唯物主义的唯理论。
这两派唯理论,有三个共同点:
一是只承认理性认识,不承认感性认识,割断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二是,认为理性认识才靠得住,感性认识靠不住,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三是,割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他们只有认识,没有实践。
关于唯理论,现讲到这里,后面再补充讲一下。
伟人认为,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例如:灵感问题。
小编写文章,有时候没有感觉,就没有写作思路,怎么写都写不好。放下不写,去看会书,出门运动一下,或做点其他的事情。往往在做其他事情的过程中,脑子突然会产生新的思路,也就是灵感来了,找到了写作的感觉,就能顺利写好文章。
当然,感觉来了,只是感性认识,只带来大概思路。但是一篇好文章,都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反复雕琢才能成型,这个修改雕琢过程,就是理性认识的过程。
又比如,从事设计工作的同志们,也会有类似的感触,有时候没有思路的情况下,强行去做也是白搭。暂时放一放,通过其他事情的刺激,或许就能找到感觉,找到设计的新思路。有了感觉和思路,后面工作就会迎来破冰,接下来就是技术性的调整与修改问题。
农民种地,工人做工,老师教书,医生看病,科学家搞研究,基本各行各业的人,都会遇到感觉与灵感的问题。感觉这种东西,它就像空气一样的神存在,我们看不到它,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伟人看到这点,并认为它是认识的开始,纳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体系当中,此举很伟大。
综上所述,认识开始于经验,承认感性认识的作用,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伟人对辩证唯物认识论的哲学贡献,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足。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就讲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讲“感性认识有待深化”问题。
二、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感性认识,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对事物认识不够深入全面,所以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处于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需要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这才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当然,也有人不认可,认为自己感觉很正确,经验也很丰富,认识已经很到位,为什么还要升级到理性认识?
持这种观点,就是典型的“经验论”,缺乏辩证法思维,也属于主观主义。
我们来看一段原文:
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
伟人这段话,认为“经验论”也存在不足,只看到事物的片面,并也没有看到事物本质,也是主观主义。
那么,什么是经验论?
经验论,也叫经验主义。哲学史上的经验论,主要是指唯心经验论和唯物经验论。唯心经验论,就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唯物经验论,也就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
哲学两大门派,都存在经验论,但是两派的经验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唯心经验论,否定经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认为客观事物是精神所创造的东西;他们还认为经验这玩意,是主观意识中,固有的东西。
唯物经验论,认为感性认识,是外界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却主张感性经验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他们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感性认识很正确,不需要再搞什么认识升级。
关于经验论,现讲到这里。
伟人认为,认识要想反映整个事物,看到事物的本质,洞悉事物的规律性,就必须要经过抽象地思考。也就是感性认识,要升级到理性认识。
我们再来看一段原文: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这段文字很重要,讲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6字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搞懂了这16个字,我们就能从感性认识,跃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精髓。读懂认识论“16字诀”,相当于红军把游击战“16字诀”弄懂了一样,整明白了就能经常打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