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终一定也必然会诞生出一个YouTube。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发了个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此刻的你也可以想一下,在你心目中的答案会是谁。
这段话其实是来自YouTube首席商务官RobertKyncl在他的书《订阅:数字时代的商业变现》中提到的关于YouTube的一段形容(不过原话倒不是这样说的,这个问题的灵感来自本书第一章,原文为:“这些创作者所代表的视频形式(游戏解说、美妆教程、开箱视频)都不是我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内容,任何业内人士,即便YouTube的高管,都没有预见这些前所未见的内容形式会成为YouTube的主流。”)。
不过这个问题的提出,其实给了我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一个问题,就是长久以来,中国互联网视频行业一直似乎在追求发展出一个属于中国的YouTube,那么到今天来看,这个目标到底有没有实现又实现了多少,很值得我们探讨一下。
而这个问题的探讨原点就从,到底什么是YouTube开始聊好了。
1/
YouTube是年2月15日由陈士骏和他的两位PayPal前同事一起创立的视频分享网站。创立之初的YouTube的核心功能其实和今天的美篇App或者小年糕解决问题挺像的,主要是解决当时拍摄视频在互联网上不容易分享的问题。
↑年的YouTube界面
三个核心功能Upload(上传)、Watch(观看)、Share(分享)的按钮被放在了最醒目的搜索框的下方,而且在功能介绍中强调了快捷、便利,当时的slogan也叫“upload,tagandshareyourvideosworldwide”,听起来就是个针对当时缺乏视频挂载服务导致视频难以快速分享而诞生的网络工具。
这个功能在今天听起来可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那个智能手机还没有诞生的时代里,在还没有YouTube的时侯,如果你想要把自己拍摄的东西放到网络上,实际上会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在美国,你要先去音像店,把你的录像带转成数字格式再刻录到CD上,然后付费采购私人服务器或者托管站点的服务器空间,上传视频。整个过程你基本也可以理解成现在要把你家里的DVD的内容复制到网盘上,结果你还要倒过来给网盘付一笔钱差不多(实际上当时的情况会更复杂一些。)
所以这个叫YouTube的网站推出了免费的上传服务和免费的服务器空间还能一键分享视频,这体验简直就让当时的美国人民完全忍不住不去薅一把羊毛。
而仅仅1年以后,YouTube就以万的日均UV(DAU),和超过万部视频的水平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并且直接导致了Google斥资16.5亿美元收购了YouTube。
读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肯定听过我对YouTube的定义,我称这个网站为VideoLibrary,实际上在我看来,Google收购YouTube可能是互联网历史最重要也最成功的三次上大公司对早期公司的收购案之一(另外两起,我认为分别是Facebook收购Instagram和Bytedance收购Musical.ly)。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之一就是,Google在极早期就意识到,主营业务为广告,核心服务为搜索的Google,如果不能以把未来全球产生可被搜索的视频内容最多的平台收入囊中,那么他们一定会丢失未来10年的互联网最大的娱乐信息与广告阵地之一。
收购YouTube这个点子其实不难被想到,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如果错过一个明显的新的可以被搜索的“互联网内容”的来源,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点是“可以搜索”。这个词有两层理解含义,一层是能够被搜索到,一层是需要(值得)用户去搜索;前一个层面是个技术问题,后一个问题属于产品和运营层面的问题。
能够被搜索到的问题,在Google收购YouTube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能够被解决了。
但关于“需要(值得)用户去搜索”的问题,就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了。
虽然YouTube一直叫自己tube(也就是电视机),所以YouTube上的订阅的也叫Channel(电视频道),但其实YouTube上的大多数内容并不是传统在电视上会看到的内容。
其实YouTube上第一部被上传的视频是YouTube联合创始人JawedKarim上传的一段19秒的拍大象的意义不明的视频,而按照RobertKyncl的说法GoogleVideo上第一个过百万点击的视频是来自中国广州美院的“后舍男生”一段模仿后街男孩的《IWantItInThatWay》搞笑对嘴视频,当然这段视频在年也被上传到了YouTube上,并且被认为是最早的网红代表作之一(我不清楚是一开始就也上传了YouTube还是后来Google收购YouTube以后数据整合了)。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看过这两段视频,多多少少会发现后来的dumbsmash或者小咖秀乃至musical.ly和抖音的影子。但显然这样的内容并不足够满足“可以搜索”的要求,倒是更符合“简单UGC”的要求。
如果仅仅依靠这样的内容,我们今天大概就没机会见到YouTube了(想想dumbsmash和小咖秀的结局),显然在12年的时光里,YouTube上的内容越来丰富和复杂。有人做过一些相关性研究(不过这些研究的可靠性我倒没有验证),在YouTube的首页出现的视频平均长度在14分50秒,而新增的订阅数对能否出现在YouTube首页有很大的关联性。要做到这两点,明显没法依靠“简单UGC”内容。
足够长的视频内容明显需要更丰富的信息量来支撑观众观看行为。YouTube上很快就出现了更复杂的诸如音乐MV、脱口秀、体育赛事解说、游戏解说相关的内容了。这些内容的特征明显更接近“电视节目”。
按照我的不完全统计YouTube上点击量最高的视频内容分别是第一的despacito(62亿次点击),第二的shapeofyou(42亿次),第三的江南style(33亿次)(这个统计的结果不是很科学,肉眼数的,因为按照RobertKyncl的说法,截止到年,应该是江南style是YouTube历史点击量第一,而我能找到点击量超过江南style的视频,只有那两个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爬虫写一个爬一下数据,校对一下)。
所以今天的YouTube已经不能简单的用“PGC”或者“UGC”来形容,这和YouTube的崛起过程有很大关系。
YouTube的成功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YouTube在初期就决定向创作者付费分账;YouTube诞生初期苹果和其他电脑厂商决定在电脑上加入内置摄像头,创作者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了(于05年推出的iMacG5是苹果第一次在PC内置了iSight摄像头);智能手机的普及近一步增加了创作者与观看者的数量。
其中在初期就决定向创作者分账是构建YouTube创作者生态最重要的一步,这件事发生在年,YouTube开始接入GoogleAdsense,最开始的分账比例达到了创作者收取广告收益的45%(随后又上调过两次创作者分账比例,一次上调到52.5%,最后一次上调到55%)。
这些收入直接让一部分能够创作优质内容的内容的UGC创作者甚至可以做到全职脱产来生产YouTube视频,或者站在我个人的理解上,这一刻,他们已经不再是所谓的UGC了,而是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的”PGC内容生产者。
这个稳定的生态可以让大部分的内容创作者解放生产力,专注于制作更高质量的内容,产生更稳定的产能,甚至因为良好的收入循环,扩充内容创作团队,这最终造福了YouTube的观众,今天能够看到多样化丰富的YouTube内容。也就是解决了内容“需要(值得)被搜索”的问题(在视频战争里,我管这些内容叫“有趣的”视频)。
今天看,一年能够提供大约亿美金收入的YouTube业务,已经是全球收入最高的网络视频平台。上次我写视频战争的时候提过Netflix18年的营收亿美金,内容采购成本大约亿美金,实际上18年YouTube的给到内容创作者的收入分账可能也差不多亿美金左右。但同样体量的内容成本,YouTube却覆盖了远广于Netflix的用户量群(YouTube全球MAU已经突破20亿),生产了更丰富的内容更大量的细分的内容垂类(每分钟有超过小时的内容被上传)。
由此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YouTube的一些特征(我的想法不一定对):
具备“可以被搜索”的视频信息(这也意味着YouTube上的内容和Netflix上的网剧一样有规模效应,越来越多的内容会越来越容易的吸引用户);平台身上的内容足够的细分并且长尾(只有移动设备上的算法推荐才反长尾,搜索和订阅反而是有利长尾的);依赖UGC创作者生态,但整个生态最终能够稳定的培养出PGC创作生产能力;
循着这些特征我们来看看当年的中国YouTube是怎么发展的。
*关于YouTube的资料,本人最近阅读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