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公布了一组最新新生儿出生数据,引起一片哗然。是的,上海只是一个缩影、代表,我们全国整体的出生率确实在不断下降。一些观点认为,医疗、教育、房价是导致年轻人不想生的三大主要原因;还有一些观点认为不能生、生不了也是主要原因。因为没有官方的准确调研数据,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到底谁是主因,所以,今天我想要探讨的主题是“生不了”。
我们这里“生不了”这一群体是指正处生育年龄且有生育愿望,但因各种身体原因不能生育的人群。这个群体有多少人不知道,但绝不是少数,有能力医院、妇产科调研一圈就知道了。
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中,总会有这样的“生不了”的人存在。他们的状态基本上就是这几种:
第一种:基因问题,被迫放弃下一代的孕育。
第二种:不孕不育、怀不上,一直奔波着如何怀孕的求医之路上,试管婴儿也做了多次,最终就是怀不上,不成功。
第三种:已怀孕,流产迹象不断,腹痛、见红、宫颈机能不全、宫颈管缩短、宫口开合等各种情况相继出现,一直战战兢兢走在保胎的路上,也有很多都撑不到最后。
第四种:撑到足月,脐带绕颈、窒息等各种原因导致新生儿来世即离世。
这一路充满不确定性,风险重重,他们还伴随一个共同问题就是高额医疗费用,特别是这种受孕、保胎费用,高达上万甚至十几万,而且这些费用国家是不报销的,全部自费。试问,有多少普通家庭能有这么多钱去消费,最后还可能打水漂?
就是在这种种压力之下,很多年轻夫妇经历一两次失败后,选择放弃生育。这种精神、生理、经济三重压力下,坚持的信心早已被打磨没了。
老人总说以前要个孩子没这么费劲的,现在要一个都难;以前哪有这病;临产前还在地里干活等等。为什么?
这几十年来我们的空气、饮水、食品哪一个是没污染、没农药?更甚者可以说,现在正值生育年龄的这一代人,就是被这样的空气、饮水和食品喂养长大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这一代人身体因素跟它们有没有关系?
现代网上时不时爆出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要引起注意,我们要反思:为什么国内的奶企销往香港、国外的奶制品要比内地的好;*豆芽为什么层出不穷;为什么国外不要的洋垃圾我们国人就能欢天喜地接收;为什么出口的东西比国内要好等等。好东西留给自己人用,把自己人养的壮壮的,待有外敌来犯时,我们自己人可以威武自卫、对抗,这样不好吗?难道非要某一天国人身体病怏怏,他人身体棒棒的,我们眼睁睁任人敲打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吗?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希望年轻一代有更好的孕育环境,希望国家、社会、家庭、个人能贡献自己力量,去营造氛围良好的和谐环境,让年轻人愿意生育、乐意生育、能够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