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书法与书法名人
八十年代有一个段子,说有一个人,千方百计地找到某位领导求字,当他小心翼翼地铺好纸墨之后,领导恭恭正正地在上面写了两个字:同意。
在我的印象里,就是八、九十年代,北京、上海、天津及各省会城市,才能见到名人书法的题字。即就是名人,大多都有自知之名,如果自认为字拿不出手,你就是上门求索,他也断然不肯。而在省会城市,很少能见到正职的题字。在那个年代,领袖的书法最为盛行,直到现在,还有人在用毛老的字拼成招牌。
那时候,书法名人是大行其道的。首先是电脑还没有普及,而招牌大多靠人工书写,当时国内大多城市,尤其是地级以下的城市的招牌,不敢恭维。有很多所谓的招牌,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称其为书法,因为根本就无从谈起功底。
要成为书法名人,那是难上加难。你从小就得有此爱好,你还必须遍临名家书帖。而最后能成正果的还是廖廖无几。即使你确实有了一定的功力,而书法名人要求的是人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字要写得漂亮,还必须通晓历史、地理及人文知识,还要会填词赋诗,书法因其内容与书体的统一,才富有灵气,才能称其为书法。一幅好的作品,首先是内容的创作,接下来才是与之内容相匹配的书体、章法、落款。
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无数次的精雕细磨。还有一个大众认同的问题。虽然每个人都会写汉字,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在研究书法。而且,对于字体的认同,每个人都有偏好,最后还要有媒体的推介,才有可能成为书法名人。
自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当书法名人寥寥无几的时候,名人书法却呈泛滥之势,其范畴也大大地扩展了,即使够不上七品的官员,也脸不红,手不抖地在到处题字了。名人书法与书法名人,作为一般的老百姓,一眼就能分辩出来,在大庭广众下,在醒目的位置挂着的,就像狗爬过去的所谓书法,那自然为名人书法家莫属了。
在一个急功近利,浮燥的社会里。名人书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会大行其道。因其名而成为所谓的书法家,因其书法而得其名。君不见某贪官号称不贪,每幅书法只收五千元的润笔费,而求字者,络绎不绝。君不见某名人书法是根据纸张的大小来定价的。其实,写字的人,求字的人,心里都明白:醉翁之意不在酒呀。君不见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至少有100万元是以润笔费的名义收受的贿赂。他倒台后,南昌市的酒楼、宾馆、夜总会都不约而同地刮起了一股铲字风,一夜之间,胡体书法烟消云散。南充市原县委书记杨毓培落后曾辩解:我是某某市书法协会会员,曾经为单位、个人题字,我算了一下,这笔收入大概有40余万,但这该属于我的合法收入。可见自喻的名人书法家都已经大言不惭,那么,名人书法还不泛滥成灾。
随着电脑汉字的不断完善,一般的生意人,随便从电脑上打几个字,便就有了招牌,谁还会去求书法名人的字。这种现代的高科技,可以敲出规整漂亮的字体,但却缺少了灵气。而那种带着个人狂放或笨拙性格的书法作品,却是越来越难见到了。中国古老的书法,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年代,要再能有继承地发展,有继承地创新,我想:恐怕不仅仅是电脑惹的祸。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却是:,日本首相福田康夫2007年末在来中国访问时,三次用毛笔书写汉字。日本的中小学现在还普遍开设书法课,不少日本人在正规、庄重的场合下以毛笔书写作为有修养的表现。
当艺术向庸俗低头的时候,艺术便会变得俗不可耐;当书法成为权力、金钱的御用工具的时候,书法便再也不能称其为书法!就象最近沸沸扬扬的“华山”二字的版权之争,到底是谁胜利了,是法律、作者。我倒认为二者都是输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