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贤说书-11-:47
找回你的灵感!
“灵感”和“思维”是两种差异很大的能力,灵感更多是属于先天的,而思维更多是属于后天的。
当人处在灵感的状态,会感觉有种解脱感,而一回到思维的层面,很快就会觉得困难重重,喘不过气来。
灵感在一瞬间可以突破时间和过往的束缚;而思维则把人拉回到时间轴的范围,这时人就有痛苦了。
人只有尽可能多地活在灵感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
利用好你的直觉和灵感
人第一时间的直觉、灵感往往很准确,尤其是没有经过情绪和杂念干扰过的。一经思维的过滤和演绎,事情往往变得越来越复杂,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徒劳地制造出一堆麻烦事。如果按照最初的直觉和灵感早就解决了,思忖得越多,反而越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好了。
直觉不一定都对,但在没有更好或特别确定的修改方案前,不妨别做画蛇添足和自寻烦恼的事,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也破坏了直觉、灵感的“自然自发性”!
直觉的能力
相比逻辑思维,直觉有时更精准。直觉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与思维相比,直觉是一种“先在”的能力,具有迸发性、先天性、“自然自发性”。
直觉可以绕开情绪和思维的干扰,或随着情绪和杂念越来越少的干预,准确度更高。
直觉也可能有失误的时候,但这种失误有时是自我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获得更深刻的领悟和更实质性的进步。
从外面寻找答案会让人失去成长的契机
人在有疑惑时,习惯从外面寻找答案,但这样往往原来的问题还没解决,就又增加新的问题,变得比原来更疑惑,更没主意。
其实每个人在内心都知道该怎么办,都能做出最适合自己当下的决定。有了疑惑,最需要的是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和自己的心沟通,而不是带着问题去“外求”,舍近求远、绕弯路,越走越迷失。原来的问题没解决,又增加一大堆新的问题!
每一次的疑惑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自我成长的契机,都是一个和自己的内心建立连接的机会。人要想活得越来越明白,成长得越来越快,那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毫无例外地去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
和内心的灵感建立连接
人解决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很耗能地、绞尽脑汁地去想,有时能想到头昏脑涨,脑细胞都要被耗尽的感觉;还有一种是无意之间就蹦出来灵感,伴随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困扰已久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这是一种很美好和美妙的体验。
很多时候,思考是一种效率低而且未必精准的方式。如果成了停不下来的“强迫性思维”,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让人更痛苦。相比之下,灵感不费力、不刻意,效率高、节省能量,如果人能在更多的时候通过灵感解决问题,那是极好的。
和内心的灵感建立连接,让更多的灵感涌现出来,使生活进入效能高效的新模式!
唤醒你内在的智慧
有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
每个人的内在本来就有很高的智慧,人处在“迷”的状态,就会对这位内在的“大师”和“智者”毫无觉察,而处在“悟”的状态,就会与内在的智慧建立紧密连接。
内在智慧与生俱来,无须外求,人需要做的只是打通和清除掉阻碍内在智慧显现的障碍。
超越理性的限度
思维和理性只是人所有能力中很小的一部分,思维和理性之所以获得神圣化般的顶礼膜拜,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充分体验过活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维度的滋味。
思维和理性的特点是概念化和逻辑化,即把一个合一的世界分离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抽离和建构出一个概念和逻辑的世界。但概念和逻辑并不等同于现实和实相(reality)本身,语言也不等同于所指。
理性永远无法理解“弥散性”的爱,更无法理解一个完全无思无虑的世界。
理性一直在追求精确化和可预测性,实质上是害怕失去控制。理性限度的超越起于:当“一切都是可控的”这一人生信条在现实中碰壁,甚至是发生人生“触底性”(hittingbottom)的失败,人开始怀疑理性万能的神话,开始怀疑理性的局限性,开始愿意向更高的未知世界敞开!
心灵成长的方向与方法
在心灵成长中有两个东西很关键:一是方向,二是方法。
第一,心灵成长的方向
方向至关重要,方向决定速度!方向走反了,会做大量无用功、绕弯路,浪费时间、精力、金钱不说,还可能让自己更加迷茫,甚至被误导。
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是开始有自己的体证、体悟;不再走“脑”,开始走“心”,这是心灵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完成这一转变,心灵成长才真算是“入了门”“上了道”。
第二,心灵成长的方法
大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是多数人的困惑,而方法就是专门解决“知行合一”这一难题的。人有一个心理癖好,那就是容易轻视方法,看不上方法,宁愿花时间、精力,去学一大堆和生活毫不搭界的“高大上”而用不上的东西。
然而,没有有效的方法,人很难走上一条可以自我调节的路,总是摆脱不了依赖外在的旧模式。只有借助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生活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人才会对自己的选择有信心,才会确信自己走的方向没有错,否则在反反复复的摇摆中,人的能量很快就消耗殆尽。
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人尽快走上一条无须外力、可以自我调节和自我指引的心灵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