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岭之松)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作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的艺术创作的观点。
俄国文学评论家、作家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认为,虽然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艺术作品创作中更讲究个人的主观感受,在作品中着力渲染个人的主观意念,涌现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艺术流派,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理念永远不会过时。
第一,创作艺术作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但任何艺术的基础都来源于生活。即使是非常丰富的主观想象,也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离开生活的艺术无异于空中楼阁,无异于痴人说梦。而且,对生活的洞察力越强,对生活的体会越深刻,创作的艺术作品越成功。
以诗歌和小说创作为例: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想象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但如果他缺乏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创作不出《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这些千古名篇的。
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样也写不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些具有现实主义思想光辉的诗歌。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呕心沥血,创作了轰动中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文学精品。但是,如果路遥没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没有对时代脉络的把握,没有对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的命运的深入体察和深刻思考,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创作不出《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之作。
法国现代小说之父巴尔扎克,创作了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塑造了个各个阶层不同处境的人物形象,其中高老头、葛朗台、高布赛克、拉斯蒂涅这些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青年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影响。巴尔扎克在文学创作上的生活基础,来自于他对时代大事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