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神”的观念历来有争论。本文一共提出了三种不同观点,其中两个是全新的。虽然这两个观点是笔者按道理辩证的结果,但是并没有经过权威认证,因此本文所述仅为一家之言,不具权威性。同时,由于网上写作的性质(一篇文章就几个小时写完且字数不可能超过五千字)决定了,本文对于张载“神”的论述不可能完全展开,而这一点就直接决定了本文所述的局限性。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展现笔者对于张载“神”的理解在思维方面的不同,从而给人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思路。
正文: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曾入朝做官,后来辞职,回到陕西郿县横渠镇讲学,因此后人一般称他为横渠先生;又因为他曾在陕西关中讲学,因此他的学派一般被称为关学。张载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一生醉心于学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易说》和《正蒙》,前者是早年的作品,主要是对《易经》的解释,其中思想观点尚在形成阶段;后者是晚年的作品,提出了太虚即气、两一与神化、性与心、穷理与尽心、民胞物与等哲学思想,因此代表张载哲学思想的是《正蒙》。
《正蒙》这本书并不是张载一蹴而就的产物,而是张载苦思冥想,从想象进入理智升华的结果,其中的理性思想中,处处充满了认识的灵性。据《二程外书》中说:
张衡渠著《正蒙》时,处处置笔砚,得意即书。
程颢、程颐这句话的意思说明了张载在写《正蒙》时的表现:一是对灵感的追求,二是对知识的精益求精,三是对语言的精制提炼。而也正因为张载的这种写作态度,决定了他的思想充满辩证,而又不失灵性;充满想象,而又不失理性;充满了继承,而又不失开拓与创新;充满了精简提炼,而又不失整体性的完美。
张载的写作态度,决定了他的思想充满了随时随地迸发的灵性思想火花;他思想的特点,又决定了他的思想认识深刻而丰蕴。这两个特征直接决定了,如果他的文字没有自身的进一步说明会很难以理解,而张载恰恰没有对《正蒙》作出进一步的表述和说明。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后人在读《正蒙》时,非常艰难。《正蒙》是中国古代最难读懂的书之一,早已成为现在许多学者的共识。
《正蒙》一书难读仅仅是对全书整体的认识方面来说的,而在这个整体认识中还有一个中心,即此书最难读懂的地方,就是张载关于“神”的认知。“神”是张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这个范畴,张载说的晦涩难懂,因此后人理解起来比较难。正如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所说:
张横渠以善言“神化”著称,但他的神化学说最难了解。自宋代以来,能解者寥寥无几。
对于张载“神”的观点,笔者也有自己的认知,本文即对此作一下简单介绍。
神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是一个古老的范畴,并且有多种含义。总结一下,大体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神灵;二是指精神,比如形质神用;三是指微妙的变化,比如《易传》所说的“阴阳不测之谓神”。
历代对于张载“神”的认知,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指事物自己运动的内在本性和根源。比如陈来编著的《宋明理学》中认为:
这种事物自己运动的内在本性和根源,张载又称为神。
神不仅指变化的复杂性和不固定性,而且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本性。
二是指气的变化不测。如张岱年在《张横渠的哲学》中认为:
变化不测叫作“神”。
三是认为神和性是二而一的,都是运动变化的根源。比如张岱年老师在《张横渠的哲学》中说:
神与性是二而一的。
神是化之本,也就是说,神是运动变化的根源。
这性是运动变化的根源。
四是认为张载的神指的是精神。周清泉老师在《张载的哲学思想是唯物的么?》(发表于年成都大学学报)一文中的主要观点为:张载所说的太虚是清通不可象的神,所谓神就是精神。
以上前三种观点,是现在通行的观点,第四种观点比较少见。现代的许多学者对张载的神也有研究。比如有学者认为张载的神是对太虚本体特征的直接描述、神是太虚本体在气化流行中的表现等等。诸如此类,大多是从本体论角度来解释神。这些解释论述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下面主要说一下笔者自己的认知。
笔者认为,张载的神主要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气”存在的自身根据,即存在之理。
二是指变化自身所遵循的原则,即变化之理。
三是指变化的神妙莫测。
对于以上认知,下面简单作一下辩证。
张载说:
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
这句话是张载“神”哲学思想的中心句。“神”的最基本含义就包含在这句话里面,可惜很多人大多把目光放在“天德”和“神化”那里,几乎没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张载思想最重要的话。对于这句话,迄今为止,笔者还没有看到很合理的解释。由此可以看出《正蒙》的难懂之处,而解释不合理的原因,在于张载用语的简练。对于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气的性质是清虚和神妙,因此神和性是神所固有。比如现在青年学者周赟在《正蒙诠释》中解释为:
气的性质是虚灵和神妙,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
王夫之对此的解释是:
性,谓其自然之良能,未聚则虚,虚而能有,故神。
这两种解释的最大不合理之处在于:把神看作气之性,即气的性质了。而实际情况是,张载说“神与性乃气所固有”,这说明在张载心中神和性是不同的东西,分属两种范畴,二者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如果按上面的解释,就是认为“神”隶属“性”;而假如“神”隶属“性”,张载何必再说“神与性乃气所固有”,这岂不就是画蛇添足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神和性分属是不同的,那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呢?答案就在第一句话里。
大家知道,在《正蒙》思想体系里,气得本体是太虚,太虚是张载宇宙论的最高概念。张载在表示气的本体时,不仅仅用“太虚”,有时也用“虚”来表示。比如张载说:
虚明照鉴,神之明也。
气本之虚,则湛本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
这两句话里的“虚”指的都是太虚,即气得本体。比如气本之虚即气的本体是太虚。明白了这个意思,“气之性本虚而神”的意思就清晰了:其中的虚指的是太虚,本指的是本体;整句话的含义是气之性的本体是太虚和神。这种解释其时可由上面的“气本之虚”得以辅助说明:气之性是从属于气的,既然“气本之虚”,那么“气之性本虚”就是肯定的了。这个地方不太好理解,比较拗口,大家结合前面所说的多读几遍,就明白了。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性”的本体是太虚和神。而本体的唯一性又决定了太虚和神不是一回事,其中太虚是质方面的实在,因此“神”就不可能再表示质的方面。
那么除了质的方面,作为气之性本体的神还可从哪方面来表示呢?
大家知道作为本体的太虚能够作为本体的存在,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前面所说的作为质的方面的本体,这属于本体的存在;但只有本体存在还不够,还得必须有个本体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即作为本体的气自身存在的根据,这个自身存在的根据就是神。同时,气之性又是从属于气之本体的,本体自身存在的根据肯定是气之性存在的根据,而本体自身存在的根据是神,因此这进一步说明了神作为气之性本体的必然性。
对于上面的说法,不是很好理解,下面再举例说明一下。要说明这个问题,这就又引出了张载“神”哲学思想中的第二个中心句。张载说:
惟屈伸动静终始之能一也,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体万物而谓之性
“妙万物”即万物之所以妙,简单说就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之所以为万物”指的就是万物的存在根据。而在张载的哲学里,万物都是气,因此万物的存在根据即气的存在根据。“妙万物而谓之神”表达的含义就是:气的存在根据是神。而这个根据同时也就是气的存在之理。
明白了神的第一层含义,再说一下第二层含义:神指变化自身所遵循的原则,即变化之理。
张载说: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天德指的是天之良能,道指的是气化的过程;“德其体,道其用”,体表示的是根本的东西,而用表示的是从生的东西,因此这句话说明“神”是“化”的根本。那么气化的根本是什么呢?即气化所遵循的自身原则。因此,神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变化自身所遵循的原则,即变化之理。
关于这一点,也必须做个说明。很多学者(代表了绝大部分研究张载哲学的学者)认为:气化的根本是性,从而就把性认为是变化的根源。这种认知前面的一句话不合理,后面的一句话合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肯定是性,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张载这里所说的“化”是用“道”来规定的,不是指变化,而是指“变化的过程”。变化过程的根本和变化的根本肯定不一回事,前一个根本指的是自身所遵循的变化原则,后一个根本指的是变化的根源。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国内还有一些学者把神和性都认为是运动变化的根源,这种认知比较普遍。这种认知其实就是把神和性相等同了。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前面说过,张载思想中的神和性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性可以认为是运动变化的根源,但是神绝对不能看作是运动变化的根源。如果把神看作是运动变化的根源,这就会无形中消解了“神”在张载哲学思想中的层次,同时也会违背张载的本意。
明白了神的第二层含义,再说一下第三层含义:神指变化的神妙莫测。
张载说:
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天之不测谓神,神而有常谓天。
从以上两句来看,无不说明了变化的微妙,变化的神妙莫测,而这种状况,就是张载所谓的神。对于神的这种解释,基本上没有疑义,属于比较通行的认知,因此这里就不再特别展开论述了。
张载所谓的神其实还有其它一些含义,但哲学上的意蕴不多,因此受文章字数所限,就不再逐一论述了。
百家号意林听语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抄袭者必全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