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的等周问题是微分几何的基本问题之一,研究历史悠久,若要完整的讲述其中的故事,我们不妨从亨利普赛尔(HenryPurcell,-)最著名的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DidoandAeneas)聊起。这部歌剧取材于维吉尔(Virgil)的史诗《埃涅阿斯纪》(Aeneid),演绎了迦太基(Carthagia)女王狄朵和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爱情悲剧,歌剧中女巫姐妹为了破坏他们的爱情,欺骗埃涅阿斯离开迦太基去完成一项使命,狄朵误以为他背叛了自己,于是自焚身死。
据说公元前年,狄朵与埃涅阿斯的相遇其实并不浪漫,她一生命途坎坷,在此之前因丈夫被暗杀而被迫逃离故土,她一路逃亡来到北非海岸突尼斯,想向当地人买一块地皮,但屡遭拒绝。狄朵说:“我只要一块牛皮能围起来的面积就可以了。”当地人慷慨同意,却未料到腓尼基人过人的智慧:他们将牛皮剪成小条,在海岸边围成一个面积最大的半圆形,建立了迦太基,昌盛一时。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等周问题的影子——在给定的周长内围住尽可能多的土地面积,遗憾的是这位潜在的女数学家选择将生命献给爱情,最终这个数学问题还是由古希腊数学家给大致解决了。
这个结论早已被人熟知,但要严格地证明,却实属不易。在所有周长相等的图形当中,圆拥有最大的面积;同样地,在所有面积相等的图形当中,圆拥有最短的周长。这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数学家们把它称作“等周定理”。虽然直到19世纪,数学家们才严格地证明了等周定理,但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圆的这个漂亮的性质。难怪古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会把圆看作是最美丽的图形。
以等周定理为基础,巧妙地利用轴对称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解决很多与面积最大化或者线路最短化有关的问题。在这里,我想给同学们留下两个思考题。阅读答案之前,不妨自己先仔细想一想。
问题1:如何用给定长度的栅栏在90度的墙角处围出一块面积最大的空地?
问题2:给定一个等边三角形,如何用一根最短的线条(不一定是直线)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问题1的答案:围出一块90度扇形的空地。把整个图形连续翻折三次,于是这段栅栏会变成原来的四倍长,并形成一条封闭曲线。我们只需要让这条封闭曲线内的面积最大即可,而当这条封闭曲线正好是一个圆的时候,它内部的面积达到最大。因此,原问题答案便是,在墙角处围出一个90度的扇形。
问题2的答案:一段60度的圆弧。把等边三角形连续翻折五次,得到一个正六边形。等边三角形中的那根线条就会变成原来的六倍长,并且围成了一个封闭图形,其面积应该等于整个正六边形面积的一半。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个封闭图形的周长最小,显然我们应该让这个封闭图形正好是一个圆。因此,给定一个等边三角形后,平分其面积的最短线条就是一段60度的圆弧。
最早尝试证明的,是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的芝诺多罗斯。他先证明了:
1.等周的多边形中,正多边形面积大
我们准备任意一个多边形。周长不变的情况下,要使它的面积大,那么任意两条相邻边,必须是相等的。
这是因为,对于两条相邻边AB和AC,因总周长不变,有AB+AC不变,A的轨迹恰是一个椭圆;所以当△ABC面积最大时,BC边上的高最大,此时A是短轴端点,有AB=AC。以此推类,得到任意一条边都相等,因此正多边形面积更大。
2.等周的正多边形中,边越多面积越大
我们再准备任意一个正n边形。从中心联结各个顶点,像切蛋糕一样把它分成许多三角形。令周长为C,每个三角形的高为h,那么总面积就是Ch。通过解三角形,能求出。
通过求导可知,随着n变大,h也变大,而C不变;故边数越多,该正n边形面积越大。
综上,通俗地说,面积要大,边数就要多,就变成了“正无穷边形”,那么它是什么?它正是一个圆。
所以芝诺多罗斯定下结论:等周的图形,圆形面积最大。然而,从多边形变成圆,看似小小的一步,实则牵涉到极限的讨论。而当时对微分、无穷角的思想一头雾水,所以该证明未被彼时世人所承认。
随之而来的中世纪,人们专注于其他有趣的数学问题,连属于三大数学家的欧拉、高斯也未钻研该猜想,所以等周定理一度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
直到年,德国数学家雅可布斯坦纳,才给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证明。我们来看一看他巧妙的证明。一个图形面积最大,它必须满足:
1.它一定是外凸的内凹的图形可保持周长不变,通过翻折得到更大的图形。
2.图形的一条弦平分周长,那么它一定平分面积
以平分周长的弦为分割线,左右两边面积一定相等,否则可通过翻折得到更大的图形。
3.一条曲线与其两端点所在直线组成的图形,半圆面积最大
这点需要仔细讲讲。首先,曲线可为任意形状,但总长是定值C。联结曲线的两个端点A和B,要使这个图形面积最大,它至少需满足定理1和2,即它是凸的。
现在我们在曲线上任取一点P,联结PA与PB,将图形分成三部分。因曲线长C不变,故左右两部分不变,只有△ABP面积可以改变。
而△ABP面积最大时,PA与PB垂直,即P在以AB为直径的半圆上。又P为曲线上任意一点,因此P的轨迹是一个半圆,即面积最大的图形为半圆形。证明完了上述命题,我们取两个半圆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圆,则这个圆是等周图形中面积最大的,这就证明了等周定理。
那至此就彻底解决了等周定理吗?事实上仍然没有。上述证明看似已经非常合理,数学家却不以为然,提出质疑: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面积最大的图形是存在的;如果不存在,上述证明只是无用功。可见解决问题的同时,往往会有更多问题层见叠出,并吸引数学家们砥志研思;而这正是数学乃至其他学科能蓬勃发展至今的原因。
斯坦纳等一众数学家的努力让大众相信,脱离了代数与分析的数学仍旧是强大的武器,但我们同时又会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几何与方程碰撞产生的奇妙结果。因为下文会用到面积公式,不妨先用几何的方法来推导一下。
于是数学家们孜孜不倦地继续寻找证明。时光荏苒,年,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用变分法第一次严格地证明了等周定理。变分法是处理函数的数学分支,关键定理是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在数学、理论物理学、经济学中有很大作用。证明过程较为复杂,在此略去。
随后,年,赫尔维茨凭傅里叶级数和格林定理,给出纯解析的证明。不少数学家也相继给出证明,其中一些人使用了初等数学,是很简单的。
三角形的面积谁都会算,但换一种思路,运用几何直观便可得到另一种表达方式。首先引入三角形的外接矩形,之后按照填补色块的思路简单推导就得到的另一种形式的面积公式。若将三角形顶点置于平面坐标系的第一象限中,逆时针方向赋予顶点坐标,则三角形面积为A=(x1y2-x2y1)/2。
式。值得一提的是,斯坦纳的证明皆是基于解的存在性假设,这一点使他的证明并不严谨,甚至有同行用歌剧中狄朵的最后一句话来调侃他:“铭记我,但啊,忘了我的命运吧。”(Rememberme,butah!Forgetmyfate.)如此看来,几何方法还需要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因此在十九世纪与其他数学学派的竞争中,以斯坦纳为首的坚持纯几何方法的学派明显处于了劣势。
如我们所熟悉的等周定理的两个共轭命题:
I所有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中,圆面积最大;
II所有面积相等的平面图形中,圆周长最小.
也有人证明了三维情况的等周定理,即表面积一定的封闭曲面,球体的体积最大,这和物理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有关:无重力的情况下,水珠会形成球体。至此,困扰人们千年的等周定理终于得以解决。
大自然偏爱圆形,向日葵的子盘,千万种美丽的花朵,都喜欢以圆形呈现,生活中各种容器和管道,其横截面往往是圆的。这样最节省材料,优化资源分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根据等周定理,我们知道如果原料有限,圆形能得到最大的面积,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水管等的截面多是圆形。从树木的启示到数学定理,反映了技术(工匠传统)和科学(学者传统)互相促进的过程。
大自然也偏爱球形,太阳、地球、月亮、行星,头盖骨等都自然地形成球形或近似球形。这与等周问题跟物理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有关。依据三维等周原理:表面积相同,球的体积最大(等价于等体积球的表面积最小),根据这个定理,我们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如天气寒冷的时候蜷缩起来缩小表面积可以减少热量损失,真空条件下水珠呈球形,使水珠形状成为完全对称的球体。很多水果是球形的。寒夜,一只猫总是把自己的身体尽量蜷成球形。
树木也遵循这个原理,截面圆形可以最大限度的运输水分和养料,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同时根据帕斯卡定律,压强等于压力除以面积,整棵大树全靠主干支撑,圆形面积下数目承受的压强最小。此外,植物生长风吹日晒,经常收到冲击,圆形的树干不论风卷着尘砂杂物从哪个方向来,都容易沿着圆面的切线方向掠过,受影响的只是极少部分。郑板桥《竹石》中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是这个道理,而且暗合中国古代“外圆而内方”的君子之道,科学和文化内涵完美的融合在君子竹身上。
苏步青教授认为:等周问题时人类理性文明中,既精要又美妙的一个古典几何问题,是数学教授理想的进修课题。等周定理能启迪我们不断提出问题,波利亚说,等周的根深扎于我们的经验直觉之中,它是灵感的不竭源泉。
参考文献:
*,一个爱情悲剧里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