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问:“我现在什么都不缺,但为什么还是不快乐?”一个高赞回答是:“因为你拥有的东西里,垃圾太多了。”
我们拥有的,不全是喜欢的。比如贪便宜囤的饼干,不喜欢的工作,不满意的感情。数量变多,看似什么都有,不等于快乐会加倍,无论物质还是情感,拥有的质量才与快乐相关。
质量的判定者是自己,只要与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无论多少,人都会感到幸福。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所说:
“一个人能够放下的东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
生活的种种,会一股脑地塞给我们。对于不喜欢的,要有断舍离的意识。否则就会看似繁荣,实则受困于此。舍不下的人情,丢不掉的欲望,拎不清的思维,无一不会成为麻烦。
一个人灵*所需要的东西,是不需要用钱来买的。只有解决精神的内耗,才能轻松过活,让生活真正的丰盛、喜悦。学会说“不”,才是一个人精神成熟的开始。
01、低质量的社交,其实是对生命最残忍的消耗
人生要学会对无效社交说“不”,把时间留给所爱的人与事。
年,28岁的梭罗移居瓦尔登湖,开始了他的人生试验。促使他移居林中的原因,一是想不被打扰地做些私事,更主要的是想验证一下人们对经济的依赖可以降低到什么程度,才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精神事业。
梭罗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多,他在衣食住行上都做到了极简。梭罗所穿的马裤是邻村的农民织成的;住的房子是他自己亲手搭建的,很多原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所花费用也仅只有28.美元;吃的食物是他开荒自种的农作物和湖里钓的鱼。
每年他只需要辛苦劳作6周,就可以满足一年的生活必需,剩下的时间随意走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去干自己想干的事。两年多来,梭罗断绝了对物质过多的欲念,过极简的生活,他充实而又自在,将日子过成了诗和远方。
反观当下的我们,服饰及生活用品买买买,到头来真正能用到的有几件?衣服和包包,是身份的象征,说白了,是社交的需求。必要的物质投入是刚需,但过多的追求,并不会如虎添翼。
无效的社交,会让人疲惫。无尽的开支,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只会让人成为月光族、卡奴,凭添生活压力。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家里房子再大,晚上睡觉的床也不过六尺。家里钱财再多,一天也只吃三顿饭。
断绝不需要的物质牵绊,将我们的物质欲望降下来,也能活得充实而满足。
02、独处,是检验一个人灵*深度的最好方式
人生要学会对丛生欲望说“不”,理性获取所需。
年前的梭罗,从小聪明好学,20岁时就从哈佛大学毕业,当过教师,和哥哥办过学校,与父亲做过铅笔生意,他辞职写作,但写的稿件却得不到编辑的认可。
梭罗在这些事件中没有满足感,内心得不到滋养。这些工作仅仅只为了谋生,却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梭罗决定暂时放下现有的生活,移居瓦尔登湖,让自己的大脑放空,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找寻灵感,他与飞禽对话,与走兽相邻,内心安逸静怡。在这份难得的孤独中,他最终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在后来写了20余部文学作品。
欲望丛生时,人会陷入其中,迷失自己,时间用来浏览商品,货比三家,想读会儿书却心猿意马,总想点开手机,看看快递到哪了。独处,不是闭关修炼,谁都不见。而是精神上的独立,有自己的主心骨。
当一个人要满足父母的期待,不想让老师失望,要礼数周全,顾及所有人的感受时,看似是老好人,但时间和精力常年被瓜分,越来越卑微,逐渐失去了自己。可即便初心是满足别人的需求,结果很可能是差评,总有挑剔、嘲讽的声音响起。无论做什么,都有人指指点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无法感同身受,为对方考虑。
精神的独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体验,直面自己的心灵。把向外的目光,转向内观。让充盈的精神生活,填补内心空白。无论读书写作,还是运动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