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不育检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望牛墩半城纤手弄七巧,半城记忆绕水乡镇街
TUhjnbcbe - 2024/2/25 9:10:00
白癜风口碑好的医生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679454.html

编者按:

近期,东莞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镇街文化巡礼”活动,邀请媒体走进东莞各个镇街,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等系统梳理各镇街过去五年文化工作亮点和主要成效,让镇街“文化这五年”发展历程清晰呈现,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没去过望牛墩,便不算真正了解东莞的水乡历史文化。

位于东江下游的望牛墩河网交错,遍布着大小不一的土洲,以“水乡”之名孕育着独特的本土文化。这里有东莞地道的七夕乞巧节,萦绕着东莞人对智慧、灵巧和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这里有水乡公园城市会客厅的“核心书房”,传承和弘扬着岭南的水乡文化,书写着一座城、几代人的“水的记忆”……

望牛墩名字的由来有两个广为流传的版本——一是放牛人为看守水边的牛群站上的高起土墩;二是被追赶的牛郎躲藏的土墩。特别之处在于,这也正好是望牛墩经久不衰的文化代表。如今,这些文化正在望牛墩不断演化,成为东莞独树一帜、不可忽视的“水乡文化”。

从制作“贡案传奇”到打造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七夕贡案’是我们望牛墩乞巧节习俗的精髓所在,制作贡案的灵感主要是来源于生活。”今年75岁的陈杰芳,从事“七夕贡案”制作传承工作至今已经有40多年了。可以说,她大半辈子都在和贡案打交道,一个个“贡案传奇”在她的一双巧手下一次次出现。年3月,她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乞巧节”代表性传承人。

用干蒜衣制作荷花、用蚬壳制作菠萝、用谷粒、米粒制作菊花……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陈杰芳手下宛如受到“魔法”一般,成为一个个精美的“七夕贡案”,寄托着望牛墩人祈求智慧、灵巧和美满幸福生活的心愿。

自古以来,望牛墩就有七夕乞巧节“摆贡案、赏贡案、拜七姐”的习俗。年,“乞巧节”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望牛墩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

每年望牛墩七夕文化系列活动是发挥“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品牌效应作用的重头戏。从年至今,望牛墩每一至两年举办一届大型七夕风情文化系列活动,至今已举办17届。

在望牛墩,推进“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建设是文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这个传承百年的民俗活动也在悄然改变。

为做好七夕乞巧文化的静态保护,望牛墩编写印制了《望溪乞巧》《东莞·望牛墩——岭南魅力水乡》两本宣传图册,详细介绍乞巧文化溯源、内涵、传承、匠人等方面信息,介绍乞巧节的主要表现载体——七夕贡案的制作技艺。另外,为培育好工匠艺人团队,望牛墩正在为七夕贡案制作艺人*建文申请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七夕乞巧文化的推广是呈线上线下进行的。望牛墩创新线上服务形式,结合新媒体平台,在“幸福望牛墩”“文化望牛墩”

1
查看完整版本: 望牛墩半城纤手弄七巧,半城记忆绕水乡镇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