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不育检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妻词,流芳后世,
TUhjnbcbe - 2024/3/8 17:44:00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苏轼在熙宁七年(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

熙宁八年(年)苏轼写下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字字句句表现了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苏轼在思念亡妻

这首诗写于年1月20日夜,正是苏轼结发亡妻离他而去10周年。他的亡妻是治平二年()五月丁亥年,卒于京师的。1月至5月,在时间还相差5个月。那么,苏轼为什么会在亡妻还有五个月才十周年时写这首词呢?

人做梦是事出有因的,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做梦。肯定是白天,或者是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感慨的事了,才做梦。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苏轼并没做梦,只是利用梦境这种情境来表达自己怀念亡妻的心情罢了。但是,他的确遇到以为是他十分感动人,因他引起了自己忆起自己亡妻的激情。

那么,到底苏轼是因谁而引起激情大发?念起自己的亡妻,写下了这么一首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诗词呢?

原来是苏轼的同僚刘庭式义娶盲女的感人故事所激起的。

北宋刘庭式与盲妻在一起

刘庭式,北宋,齐州(济南)人。任密州(今诸城)通判,是苏轼同僚。

刘庭式在考中进士任职之前,曾与同乡女正式定亲为未婚妻。

刘庭式不负众望,考中了进士,十分兴奋,准备迎娶自己的未婚妻。

当他回家后,才得知他的未婚妻因病双目失明。刘庭式见状心里十分沮丧而痛苦。怎么办?亲朋好友站在刘庭式这边,建议刘庭式不娶,而是换娶其他农家女成婚。不然,对刘庭式今后的生活与前途是累赘,是十分不利的。

此时,未婚妻家也提出解除婚约,理由:一是未婚妻已经是盲女了,不配再做刘庭式妻子;二是未婚妻家生活现在极为贫困。这两方面都对刘庭式将来影响不好。

这些话传到刘庭式亲朋好友耳朵里,他们从心里替刘庭式高兴,赶快去找刘庭式劝说,叫他借机解除与盲女的婚约。其中一位甚至提议刘庭式换取她的妹妹为妻。

刘庭式面对这些好意只是摇头,摆手。他说:“你们都不理解我的初衷。我的心已经许给她了。她的眼是瞎了,可是我相信她的心和我一样,也已经许给我了,我岂能辜负她和我当初的约定呢?!”刘庭式左思右想不能断绝这门亲事,他全然不顾亲朋好友劝阻。经过未婚盲妻家同意,刘庭式迎娶了未婚盲

此事传出,亲朋好友得知,有赞叹的,有惋惜的。

婚后,刘庭式和盲妻两人相敬如宾,相亲相爱,恩爱有加。

刘庭式调任密州(今诸城)通判后,把盲妻接到了密州任所。后来,盲妻给刘庭式生了儿女,两人生活十分开心,惬意。“闺门极雍睦,其妻相携而后能行,凡生数子。”(沈括《梦溪笔

不幸的是盲妻在密州病逝。刘庭式悲痛欲绝,为盲妻举办了隆重的丧事。哀痛之情,经年不减,他一两年没有从悲哀中解脱出来,更不肯再娶。

苏轼与刘庭式在一起

当时刘庭式早已在密州任通判好多年了。苏轼来密州之后,听说了刘庭式义娶盲女的事,十分敬佩。正月闲来无事,苏轼主动约刘庭式与其他同僚到超然台饮酒交谈。

苏轼有疑问刘庭式:你为什么明明知道她是个盲女,还要娶她为妻呢?

没想到刘庭式哭了,而且哭得呜呜地,很是伤心。苏轼不解地瞪大了眼问:“哀生于爱,爱生于色。子娶盲女,与之偕老,义也。今君爱从何生,哀从何出乎?”意思是说:“她已经病故好多年了,你为什么还这样伤心呢?悲哀生于爱,而爱生于美色,您娶盲女,并与她偕老终生,这是坚守道义。今天,您的爱从何而来呢?你的悲哀又从何而来呢?”

刘庭式抬起头,擦干泪水,面对苏轼,愤愤地答:“吾知丧吾妻而已,有目亦吾妻也,无目亦吾妻也。吾若缘色而生爱,缘爱而生哀,色衰爱弛,吾哀亦忘。则凡扬袂倚市,目挑而新招者,皆可以为妻也耶?”意思是说:我只知道死去的是我的结发妻子而已,她有眼是我的妻子,没有眼也是我的妻子。如果我因她容貌俊美才生爱恋之意,因对她有爱恋之意才生哀痛之情,那么随着她逐渐变得年老色衰,我对她的爱恋之意也就会越来越少,她死后也就不会有哀痛之感之情了。如果那样的话,那些站在大街上挥舞衣袖、用眼神挑逗男人、卖弄风流的女人,岂不是都可以娶作妻室了吗?

苏轼

刘庭式这番质问的话把苏轼堵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刘庭式用不满而气愤的眼光看着苏轼,欲拂袖而去。苏轼赶忙拦住:“息怒!息怒!”作揖道歉:“佩服!佩服!鄙人言之过矣!您是功名富贵人也。”

刘庭式依然不满:“鄙人不需要功名富贵,讲的是信义而已!”苏轼连连称赞:“的确如此!令人敬佩!”

苏轼遂以三国时羊祜(字叔子)的例子来为自己的断言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羊祜娶夏侯霸女后,当夏侯霸叛魏入蜀、“亲友皆告绝”时,羊祜却能一如既往地对自己的妻子恩礼有加。后来,羊祜最终成为了西晋的开国名臣。然后,苏轼说:“刘庭式的品行和羊祜差不多,因此,他如果不能大富大贵,也会得道而成正果。”刘庭式听后仍然认为这是苏轼在讥笑他,瞧不起他,

其实不然,刘庭式前面所说的那番话已经深深地打动了苏轼,因此才预言刘庭式将来一定会成为功名富贵的人,“若不贵,必且得道。”意思是说:“如果刘庭式不能取得富贵尊位,就一定会得道。”看上去似乎也有点讪讪和渺小,其实这是苏轼对刘庭式的充分仰慕和美好祝愿。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刘庭式这一举动,对苏轼感染极深,震动很大。他为之动情,为此,回到自己寓所,挥毫写下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很显然苏轼是受到刘庭式夫妻深爱的感化,午夜难眠,才激动地含泪写下了这首名扬后世悼念自己亡妻的诗词。

后来,苏轼又为刘庭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书刘庭式事》。他在文章最后说:“昨日有人从庐山来,说刘庭式现在庐山,主持太平观,面目神采奕奕有紫光,在上下峻岭山道上,往返行走六十里就像飞一样,辟谷不食已经几年了,这难道是没有得道而凭空这样的吗?!”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刘庭式的敬仰。苏轼借用如椽之笔,解疑了前嫌,为刘庭式,为大家,也为自己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刘庭式义娶盲女事迹经由苏轼广泛传播。宋代的著名文人李昌龄、吴曾、谢采伯、祝穆、章定、王称、沈括等大家,都根据苏轼《书刘庭式事》文章,用激昂而赞美的诗文抒发对刘庭式义娶盲女的感慨。

后来,又因苏轼的这篇《书刘庭式事》,刘庭式义娶盲女的故事又不胫而走,最终名垂史册。例如元代《宋史》、明代《明一统志》、明嘉靖《山东通志》、清乾隆《钦定续通志》等皆有其传。

这首词是作者思想与情感最重要的表达形式。其灵感袭来都是有因由的,不可能凭空想象的。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的灵秀,来源于刘庭式义娶盲女的感人故事,不然,他不可能在自己亡妻还不到十周年之际,动笔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盛传不衰的优美华章。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妻词,流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