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
我终生听着您的教导要弘扬渗透敦煌的文化艺术。
今天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花开敦煌”父女作品展,我们又相见了!展览引起众人的重视,敦煌研究院有了第五代接班人——赵声良院长也专程来了……您可以放心,国家和人民对敦煌高度重视,并共同为发展“丝绸之路”的明珠而努力!
您在天之灵,要心开心心地继续保护敦煌、保护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女儿沙娜
年7月15日
年,常书鸿为了推广敦煌艺术,筹集经费,带着年仅15岁的女儿常沙娜在兰州“物产馆大楼”举办父女联展。73年弹指一挥间,年7月15日,这对父女的作品再次重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展”的展览现场,常沙娜写下了上文这段留言。
▲在“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展”展厅的许愿墙,常沙娜先生写下了这段留言。
常书鸿出生在江南的一个书香门第。年,他赴法国留学,在里昂国立美专学习绘画,是最早留法学习西画的一批人之一。年,女儿常沙娜出生。年,常书鸿凭借油画《G夫人像》声名大噪,并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里昂国立美专毕业,随后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继续深造。常书鸿的油画《浴女》《病妇》等在巴黎及里昂的春季沙龙和独立沙龙中获得金质奖章,油画《姐妹俩》获得巴黎美术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他的作品先后被巴黎现代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和里昂美术馆等收藏,这些成就意味着他进入了巴黎的主流画界。
▲年常书鸿《G夫人肖像》x81法国里昂亚麻布,获得法国国立美术学院毕业作品一等奖
▲年,常书鸿绘《沙娜像》
20世纪30年代,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一般都是单身,唯独我爸爸已经成了家,还有个孩子。家庭的氛围永远是吸引人的,周末、假日,大家都喜欢聚到我家来谈今论古,畅谈艺术,互通祖国的信息。
——常沙娜
王临乙、吕斯百、曾竹韶、唐一禾、秦宣夫、陆士文、刘开渠、滑田友、马霁玉、王子云、余炳烈、程鸿寿、郑可等人经常聚集在常书鸿巴黎的寓所,并在他家成立了“中国留法艺术家学会”。
▲图为徐悲鸿先生到巴黎常书鸿家中看望留法学生。左二为秦宣夫,左三为徐悲鸿。第一排从右至左为:唐一禾、郑可、马霁玉、张悟真。第二排从右至左为:常书鸿、吕斯百、曾竹昭
事业顺遂,夫妻恩爱,女儿乖巧,朋友遍地,这时的常书鸿,生活安定,家庭幸福。这样的生活令多少人羡慕不已,但常书鸿却甘心放弃这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前往敦煌追求更高的艺术理想。
这一切都起源于年。
▲年在巴黎的沙娜一家合影
▲常书鸿《画家家庭》年油画×81厘米浙江博物馆藏此为复制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一个书摊见到了那本影响他一生的书——伯希和编著的《敦煌图录》。这本书是伯希和根据其年在敦煌盗取和偷拍的石窟艺术精品汇编而成。很快他又在法国吉美博物馆,看到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带回法国收藏的大量敦煌唐代绢画,并深受震撼,常书鸿决心离开巴黎,回国寻访敦煌石窟。
▲就是这一套《敦煌图录》,让常书鸿抛开了物欲横流的巴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敦煌的艺术世界中
回国后,常书鸿任教于北平艺专。“七七事变”后,随着学校南迁,常书鸿经过湖南、贵阳、昆明,最后到达重庆。常沙娜也随父母一路辗转迁移。
▲常书鸿带着常沙娜在敦煌莫高窟
年,于右任建议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担任筹备委员会的副主任。同年2月,常书鸿带着第一批研究所工作人员来到敦煌。那时的莫高窟,窟内有淘金者留宿,五百万经卷荡然无存,甚至有牧人来这里放牧。就在这被损毁严峻的莫高窟旁,一块“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木牌挂了起来。当时张大千和弟子还在莫高窟,临走时他开玩笑地说:“我回去了,你留下来是一场无期徒刑!”张大千留给了常书鸿一张采蘑菇的地图,因为那里根本找不到蔬菜可吃!日后常书鸿的对联中还提到了“吃蘑菇”的苦中作乐:“敦煌苦,孤灯夜读草蘑菇。人间乐,西出阳关故人多。”横批是:“敦煌乐”。
▲常书鸿在敦煌的卧室内景
▲常书鸿《女供养人-新疆拜城石窟第窟》
▲常书鸿《萨埵那舍身饲虎-敦煌壁画莫高窟北魏第窟》年
▲常书鸿《九层楼》年.3×61.5cm油画
面对绚烂的敦煌艺术宝库,常书鸿毅然决定在敦煌安家落户。年,常书鸿一家四口从重庆迁居敦煌。当时,常沙娜12岁。
我的中国名字“沙娜”就是Saone的中文译音,据说是依吕斯百爸爸的建议定的。这原本是为纪念我的出生地、纪念父母的一段经历而取,源自那条法国的河流,但后来由于爸爸和我的命运都与中国西北大沙漠中的敦煌难解难分,许多人误以为“沙娜”即沙漠与婀娜多姿之意。尽管我十分清楚自己名字的来历,竟然也时常感觉“沙娜”二字隐喻着某种缘分,正是这缘分,促使我跟随爸爸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
——常沙娜
初到敦煌,常书鸿等人生活条件极其困难,即便如此,常书鸿仍积极组织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学术文章,还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年,13岁的常沙娜开始了一边读初中,一边在敦煌临摹壁画的生活。父亲对她的学习抓得很紧,要求她每天以唐人经书为帖练字、朗读法语,还要像研究所工作人员那样去洞窟临摹壁画,安排了董希文为她辅导西方美术史,苏莹辉(台湾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辅导中国美术史。晚上则会安排常沙娜跟随大家画速写。常沙娜自己也很喜欢进洞画画,特别主动,不用大人催。
▲常沙娜临摹的敦煌壁画
▲常沙娜临摹的敦煌壁画
▲常沙娜临摹的敦煌壁画
彩塑的佛陀、菩萨慈眉善目地陪伴着我,我头顶上是节奏鲜明的平棋、藻井图案,同绕身边的是神奇的佛传本生故事、西方净土变画面。我如醉如痴地沉浸其中,画得投入极了,兴致上来,就放开嗓子歌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随着太阳转移,洞里的光线越来越暗,而我意犹未尽,难以住笔。在大漠荒烟中,我修行着自己艺术人生第一阶段没有学历的学业。
——常沙娜
常沙娜追随父亲常书鸿在莫高窟度过的青葱岁月,为她一生的事业打下了无以撼动的基础。年在故宫午门城楼上的“敦煌文物展”上,常沙娜接待了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先生被这瑰丽的敦煌图案深深打动了,他们希望常沙娜能到他们身边,配合他们在敦煌图案方面的工作。就这样,常沙娜进入清华营建系工作,走上了艺术设计的道路。
▲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在我国召开的国际会议。在林徽因的指导下,21岁的常沙娜为大会设计了一款《和平鸽》真丝丝巾,这是新中国的第一块丝巾国礼
她与父亲的工作虽然都是围绕敦煌艺术展开的,但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艺术之路。
若说常书鸿以艺术家的视角打开世人对敦煌艺术的敬崇,那么常沙娜则通过对图案装饰元素的解析,让人简易了解敦煌石窟蕴含的智慧。她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应被忘记的“历史的传述者”。
年至年,常沙娜运用自己掌握的敦煌艺术元素,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成为国内最早从事敦煌图案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她于年编辑出版的《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敦煌服饰艺术的著作。
▲年在林徽因先生指导下常沙娜设计的景泰蓝台灯座
▲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花灯
▲年,常沙娜受命主持并参与设计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常沙娜下榻宾馆里盛开的紫荆花。
她见证了父辈人以自己的所学奉献国家、对国家民族充满热情,她继承了这份热情,希望继续传递给新一代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