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江西人民出版社,后浪小学堂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本化的社会,写作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实际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短的比如请假条、求职信,长的如小说、剧本,乃至商业报告等,如果善于写作,毫无疑问会获得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机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是,素材、灵感、创意就像三座大山,横亘在每个写作者前面,如果你还是个自媒体写作者,那么再加上垂直的条件,简直就是乌云盖顶了,因此,想写出好的文字,并不容易。这对我来说,同样是一个问题。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的作者叫奥野宣之,是日本传媒界的一位资深作者。书的主旨是介绍作者独创的“葱鲔火锅式”读书法。
说到读书的方法,实在是太多了,泛读、精读、啃悟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人们为什么创造出如此之多的读书法?
大部分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买下一本心仪的好书,兴致勃勃地从头翻到了尾,读完以后不论是心旷神怡也好,怅然若失也好,终归是觉得大有收获。
但是,一段时间以后,这本书的记忆就开始慢慢消失了,一两年之后,可能也就只记得书名和一个大概的感觉,似乎曾经读过这本书。至于书中的知识能不能“活学活用”,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那只有天知道了。
由此可知,读书方法的根本目的,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提高效率,并且对抗遗忘,让更多的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读者自己可用的养分。
各种读书法的作用怎么样,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式”读书法,讲笔记摘录和信息整理结合起来,却意外地非常契合自媒体写作这样一种需要持续输出,并且亟需素材、灵感和创意支撑的写作方式。
奥野宣之将读书活动划分为选书、买书、读书、做笔记和活用,五个步骤。书中,将这五个步骤需要做的事情介绍地详实生动,简单易读,非常容易掌握。
有的人也许会问,书买来读就好了,何必这么麻烦。其实不然,在这五个步骤背后,是作者对读书这一活动的野心和功利心,我总结为三点。
读书必然需要目的性。
作者反对毫无目的地买书、看书,自然也反对随随便便的阅读方式。在他看来,现代社会时间那么宝贵,读书那么累,何必要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注定无用的事情上呢?
因此,他强调“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
有选择地摘录笔记
正因为读书本身是带着目的去的,那么当需要做笔记的时候,必然也是选择真正对读者有用的内容去摘录。
奥野宣之这位作者非常有趣的地方在于,他十分了解大家读书和做笔记时的心态,经常时不时地写出“那多累啊”“能少摘录就少摘录吧”“越少越好”这样替人解压的词句,可谓用心良苦。
实际上,作为经常与文字打交道的人,奥野宣之非常了解读写的艰辛,恐怕也正因为这样,才创造出“葱鲔火锅式”读书法的吧。
奥野宣之让笔记成为信息一元化的土壤
做摘录笔记实际上只是一半的工作,最根本的是随之记录读者当时的感触、心得体会,哪怕是“懂了”“好难啊”“似乎有点意思”这样近似于毫无意义的感触。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瞬间的灵感触发是最有价值的,而灵感不记录下来,则转瞬即逝;而且瞬间的感触,才是最个性化的知识,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读的都是同一本书,个性化的解读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创意是什么呢?书中引用了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在《创意的生成》中的一句名言“所谓创意,就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奥野宣之的读书法就是把各种摘录、感想、书评信息等整理到同一本笔记中,实现信息的一元化,归根到底是让你在翻阅的时候,认为地创造信息重组的可能。
为此,他还用自己的经历进行举例说明:
有一次他摘录一段关于相亲的内容,在写感想的过程中,隐约觉得心里似乎有一些独特的想法。于是他就往前翻笔记,当翻到之前记录的关于少子和老龄化的内容时,两组信息瞬间发生了奇妙的组合,他获得了创作的灵感——相亲与当下社会的少子和老龄化存在什么联系呢?循着这个思路,他继续深究下去,最终完成了一篇精彩的文章。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也是感觉豁然开朗,当两个信息元素分开的时候,我们一般也不会想到存在组合的可能,但某种条件下,当他们相遇的时候,也许就瞬间触发了组合的灵感,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作为信息一元化的读书笔记。
在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自发地学习利用作者的这一读书方法,而这一篇文章,也是利用了笔记读书法和信息整理之后完成的,一路下来,竟相当地轻松,甚至还形成了多写几篇的想法,因为奥野宣之的“屠龙术”还没有讲完,就让我在文章里总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