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一条鱼,奈何一念成魔,来到通天河作恶,成了祸水之王。这妖怪的出现,不仅给通天河一带的人民带来了苦难,同时也给唐僧师徒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最后又把观音菩萨也卷入其中。
其一连串的行为不仅残忍而且鲁莽,只为一时之快,却不顾最终的后果。又因为这样的行为,所以他的结局注定不美好,毕竟这个世界永远是公平的,不管付出什么都会有回报,至于结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当初做了什么。
通天
但反观他在通天河之行,只是满怀着冷酷与贪婪,从来没有让人觉得半分温情与善良。不管是对陈家庄的百姓,还是到西天取经的唐僧,他的态度都是那样狂妄,那样嚣张,完全把对方当鱼吃。
常言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其行径,与《左传》中所记载的共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多不义之语便出自其身),可谓相得益彰。依靠自己的力量,他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最后却恶贯满盈,难辞其咎。
尽管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灵感大王”最终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但事实上,这并不一定是真的。由于他以前所犯的种种罪孽,已经无形中地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只会施法而不会施恩的灵感大王
”虽然是恩爱还是有怨恨,但纵然是仁慈还是有伤害的。只有吃童男和童女,才能显出正直的神。”
此文为陈员外在《西游记》原著中对灵感大王的直观描写,虽然只有几句话,却把事情讲得很明白。特别是“恩多仍有怨言”这个句子,用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十分恰当。
自彼此来到这里以来,虽然年年保证他们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却要这些人每年都献上一对童女作祭品,否则就会降下灾祸。同样因为这个原因,陈员外才说他“不是昭彰正气的神明”,而且这还只是比较委婉的说法,其实在他们心中,恐怕早被定义为妖怪了。
古老的仪式
总之,他提出的要求实在太苛刻了,如果只用一些猪、牛、羊之类的牲畜作祭品,这些人倒还可以接受。如《礼记》、《周礼》等书中都有关于祭祀文化的记载,说明祭祀牲畜是一种正常现象。但以童男童女作祭品的现象,却明显属于反常行为,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人性的角度,都是不合理的要求。
对每一个人来说,自己的孩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需要十月份怀胎,含辛茹苦才能把孩子抚养成人。然而灵感大王却偏偏让他们献出自己的孩子,这一举动无疑很残忍,令人难以接受。
光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灵感大王虽学过观音菩萨的法术,但并不懂得慈悲。只是知道让这些人满足自己的要求,却没有顾及他们的感受,反而还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
多年来,他凭着一股神气,在通天河一带作威作福,不知伤害了几个生灵,使几个家庭家破人亡,给多少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尽管他肆意妄为,已为自己造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但是这些百姓却无力反抗,他们怎能容许他这样做呢?
这种以他人痛苦为基础的快乐观念早已是违背人道主义的。灵感大王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比一般的妖怪更令人害怕、更讨厌。但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过火,而是把它当作一种习惯,一直持续到唐僧师徒来到这里。
因此说这个妖怪不但残忍,而且非常狂妄。虽然他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永远是公平的,但他觉得自己似乎是这个地区的主宰,所有的人都要按照他的意愿去祭祀。能发疯,并不意味着能发疯一世,不管你自己是否想到,结果将是什么,最终的审判将会到来。
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只会让你自己犯下更严重的错误,从而让审判来得更快些。
“灵王抓唐僧,无异于与观音菩萨对立”
根据原《西游记》中的记载,唐僧师徒到达通天河时,正好赶上每年一度的祭祀活动,这次负责祭祀的就是他们那天晚上借宿的那户人家。为避免悲剧重演,孙悟空带着猪八戒化作童子,与妖怪作了一场短暂的对决。
可是被对方击败后却不就此善罢甘休,反而在鳜鱼婆的鼓动下,打出了唐僧肉的主意,并把它设计为捉住。这样的举动无疑使他犯了错,加速了惩罚的到来。
想像菩萨领受如来佛祖的法旨,要在西天取经,然后才选唐僧作取经人。那就是对方所带领的取经队伍,是观音菩萨的直属单位,而且她自己也许诺给了孙悟空一个孙悟空,如果真的有过不去的危险,自己也会赶来营救。
由此可以看出,观音菩萨对取经计划的重视程度,早已把它当作自己第一件大事来办。而且灵感大王此时抓唐僧,显然是在与菩萨对着干,根本无异于直接挑衅对方。如果别的妖怪做这样的事还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他本来就是对方手下的一只小鲤鱼,按理说应该很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差距。
无论是论身份,还是论实力,他都完全不能和观音菩萨相提并论,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这样也更凸显出他的行事风格中,有很明显的缺点,做事只顾一时的快活,完全不顾后果。事实上,此时摆在面前的局势很清楚,观音菩萨是他的主人,想要降服他并不难。
因此从长远来看,抓住唐僧这个事是弊大于利的,即使他可以吃掉它,但他也无法向观音菩萨交代,最终还是要面对结局。但就灵感大王的表现来说,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丝毫没有觉察到自己已经惹上了最不该惹的人。
观音菩萨正竭尽所能地支持着取经计划,可是这条从她身上跑出来的小鲤鱼,却千方百计地破坏,并且直接威胁着取经人的生命。在这样一幕戏剧背后,其实隐藏着一颗无比狂妄的心,灵感大王的行为,早已触及了观音的底线,因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唐僧绝对不会有任何损失。
事已至此,形势已渐渐明朗,灵感大王这些年来所犯下的恶行,加上唐僧抓取唐僧的罪过,早已把自己置身于万劫不复之地。下一个等他的,是最后一次审判。
启示之王的命运
在唐僧被捉后,孙悟空等人曾深入通天河通,想抓住妖怪,但最终却徒劳无功。所以也只能去南海找观音菩萨,互相询问妖怪的来历。然而此时菩萨已然早作准备,随他拿了一只提篮,到了通天河,运转神通将对方擒上来,并将其带回南海。
对这一结果历来争议颇大,许多人认为是菩萨徇私舞弊,不加以惩处,未能给那些受害者一个交代。但有些事情我们看到的结果,不一定就是最终的结局,而这些真相往往都是表面文章。
到了最后,尽管她并没有直接对灵感大王做出惩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方可以逍遥法外。由于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是佛教的代表人物,是救苦救难大慈悲的化身,断然不可能包庇这件事。
何况这妖怪以前早就是恶鬼,还胆敢向唐僧下手,这些事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自己的底线。因此,这样的话,就更没有理由放过他了。
那就是说,即使菩萨能念在上苍有好生之德的份上饶恕他的生命,恐怕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再也没有机会离开南海半步了。毕竟对方已经犯下了太多的罪孽,有了这次前车之鉴,无论如何菩萨都不能再给他一个来世的机会。
这种处罚看起来并不重要,实际上并不重要。最初灵感大王之所以要离开南海来到通天河,不外乎是对外面的世界很向往,渴望得到更多的空间。但他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给他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甚至让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孩子。
所以他既然给别人造成了痛苦,自然也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而且他所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自己最渴望得到的自由。但无论怎样惩罚,对于陈家庄的百姓来说,其实已经毫无意义,更无法抚平他们心中的痛楚。
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摆脱彼此的压迫,回到从前平静的生活中来。当苦难和灾难不再继续的时候,它是很值得庆幸的。即使灵感大王进入十八层地狱,这些人的孩子们也不会死而复生,因此也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生命中。
此外,《西游记》原著中也有这样一段描述,当唐僧师徒取经归来时,陈家庄一带总是风平浪静,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也许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补偿吧!
但不管怎样,灵感大王的最终命运,肯定不会像人们所说的那样,逍遥法外。由于观音菩萨要为他所犯下的罪负责,所以他不可能对这些残暴的行为视而不见。
但同时,这件事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触动,让人们认识到,做事鲁莽的人,本来就会给自己和别人造成那么大的伤害。我们所说的能力,也不是用来伤害别人的工具,如果不能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能力,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不一定好。
它不仅是对命运的评判,也是一条永恒的法则。先秦时期的《孟子·离娄章句下》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君子以仁存礼。以仁为爱,以礼为敬。爱的人必爱他;敬的人必敬他.”因此说,这个世界需要的是善良与和平,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与平等对待,这才是人世间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