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老师
杜平,又名杜稍多,唐代诗人杜甫后裔,中国当代大儒、国学大师、书画巨匠、著名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山水画艺术巨匠,创立了“辽南画派”,公认的“辽南山水画第一人”,由于画风独特、笔法细腻、气韵不凡,在收藏界和书画界有“中华金笔”、“杜家山水”之美誉,曾获得“世界文化大使”、“世界和平金奖”、“画坛领袖”、“书画泰斗”等殊荣。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民族画院院士、中华文化研究院院士、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学学会副主席、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四川西部画院特邀画家、中国艺术促进会艺术顾问、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会长、鲁迅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博士生导师。
杜平作品
杜平9岁便开始习画,那个时代,对于家住农村的孩子来说,想找到一本书画集进行临摹完全是一种奢望。但尽管条件刻苦,也阻挡不住他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热爱。于是他就跑到一个当时被下放到隔壁村的美术教授家去看书。由于教授身份原因,书籍不能外借,他只能强行将那些画面记在脑子里,回到家后再凭借记忆临摹,在临摹圈里这叫“背临”,所以杜平的基本功相当的扎实。
后杜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专业学习国画,先后得到朱新松、季观之、孙恩同、郭西河、刘铁泉、宋雨桂等名家导师的亲自指点,后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研习中国画。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
杜平是一位学者型画家,曾为了丰富自己的艺术宝库,用一年半时间将图书馆有关艺术类的书籍全都看了一遍,手指宽的笔记本记了整整六本。所以他也要求自己的学生读一切与“美”相关的书籍。他认为绘画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其中包含美学、建筑、音乐、舞蹈......它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
杜平也是一位少有以艺入道的艺术家,他以画家的敏锐与山河对话,再把山水的雄浑表现出来,赋予大自然以人文关怀。他的作品给人沉静、肃穆、雄壮、恬淡的感觉,如同五月的惊雷,深秋的落叶,可以荡涤心中的尘垢与疲惫。
杜平作品
传统绘画讲究24种皴法,这是用无数代古人的心血和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传统技法,是老祖宗们所留下的精华。每一代艺术家都在用自己对艺术的体会和理解发挥出其中的特点,用自己的笔墨去传达出其中的情怀。
杜平在24种皴法之上建立了独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他诙谐地称之为“抓挠皴”。所谓“抓”,就是短线的用笔,而“挠”就是长线的表现。这样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的创作技法对于杜平而言,就像做音乐,每一笔都有着极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画家敢这样用笔,这是独属于他的个性化语言。
杜平的绘画过程也区别传统形式,大多数画家都是为了画而画,有一套死板的程序在里面,而杜平则习惯于“无中生有”。在绘画之前,他会先将白纸悬挂起来,然后去读这张没有任何物象的白纸,用灵感去碰撞。所谓“向纸三日方可动笔”,意思就是你要看这张纸三天之后,才能下手动笔。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让人为之感动。
并且,杜平不同于其他画家先用淡墨,觉得哪里不协调再用重墨反复修改,他直接就用“重墨”和“焦墨”定笔,先给自己制定出一个矛盾,这需要相当高的驾驭能力和绘画功底。绘画中,杜平也始终遵从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艺术理念,他会先用“抓挠皴”技法勾出痕迹,去研读其中的机理,觉得这里像山就勾出一座山,觉得这地方有一道沟壑,就再加上几笔,这样物象的感觉便出来了,其后再表达出物象的繁荣,让整个画面呼之欲出。
杜平作品
当下的中国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人们对究竟“什么是美”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文化走向也受到了很多禁锢,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更倾向于市场,和艺术本体越来越远。杜平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定要经历四种蜕变:
首先是“学生阶段”,这期间主要以临摹古画、近现代大家作品以及研习一些西方的绘画技巧为主,然后进入写生,开始描摹自然画像,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手画画,而没有调动其他积极因素。度过“学生阶段”才能到达第二层的“画匠阶段”,标志就是开始用脑,诙谐的说法就是开始“耍小聪明”了。比如,将张三的树、李四的山峰、王五的水口等集中在一起,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阶段的作品虽然看起来没什么瑕疵,可能偶尔还会“凑”出几幅精品,但这种绘画共性太多,个性太少。
而到了第三阶段才可以称之为“画家”,开始用“智慧”创作,逐渐幻化出自己的笔墨语言,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笔墨思想,游离在大众之外,开始拥有个性化的东西。最后才能慢慢进入真正的“艺术家”层面,开始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也就是绘画不再是单纯的表达画面感,而是着重表达其中的内核:你用这张画传达了什么?暗示了哪些信息?给了人什么启发?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很多人基本上在“画匠”和“画家”阶段就“死”掉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画家可能在30岁就建立了自己的笔墨语言,但是80岁了,还在重复30岁的东西。也就是艺术生命已经死掉了,但年龄还在增长。
杜平认为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取悦人的眼球,而是解决灵魂的饥渴,当你真正驾驶艺术这趟车的时候,才会产生这种认知。杜平笑称,自己现在正朝这个方向努力,有时候感觉自己距离真正的艺术越来越近了,但当然,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杜平作品
杜平对绘画艺术中的“程式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所谓“程式化”就是一种暗示,比如你在舞台上表演戏曲,拿着鞭子一甩,后腿一蹬,观众就知道你是在骑马。绘画语言就是要具备这种“程式化”功能,比如你在画面上只是加上了几笔,马上就能让人感受到某种物象的存在,这就叫艺术高度。艺术高度越高,画面传达出的信息也就更震撼人心。
真正的艺术作品要能表现出“说不清”的东西,绘画的意义就是表达用口头语言没法传达的信息。终极的艺术作品,站在它面前,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站一会儿你会浑身起鸡皮疙瘩,心里有着说不清楚的感动,你会觉得这个画面似乎见过、似乎去过,但又没法确定,貌似随便起个什么名字都对,仔细分析又都不对,始终处于“是非之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民族的审美在缺失,艺术是什么?艺术高度又是什么?有太多的人不知道如何表达,杜平想要改变。他希望这种艺术理念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什么叫艺术,什么叫中国艺术。做艺术最重要的就是“修我”,让自己的艺术高度提上来,再传达出去,这就是所谓的厚德载物。用佛教的思想来说,传播艺术,就是在积德,这是一场长久的修行。
而杜平,会一直走在这条修行之路的前方,引领更多的人走向艺术的大千世界。
杜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