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电影席卷全球,在亮眼票房下,日前片商也宣布正式启动续集,预计于年上映。
《沙丘》原著由法兰克.赫伯特于年撰写出版,全系列共六部曲,包含首部曲《沙丘》、《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沙丘帝王》、《沙丘异端》、《沙丘终结篇》,首部曲《沙丘》出版后即获得年星云奖、年雨果奖。
事实上,在成为科幻作家之前,法兰克.赫伯特打过一些零工。
年担任记者时,赫伯特前往俄勒冈州撰写采访文章,介绍官方如何利用丛生杂草,稳定沿海岸线延伸的沙丘。太平洋西北部的广阔面积、范围让赫伯特印象深刻,那里的自然景观,似乎使赫伯特曾造访过的大城市都相形见绌。当时那篇采访文章,赫伯特从未完稿,取而代之的,是那回经验启发他开始致力创作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沙丘》系列。
《沙丘》故事设定于虚构的、极为遥远的未来,人类成功地殖民银河系最偏远的角落。主角保罗.亚崔迪是古老贵族家庭的年轻继承人,过往亚崔迪家族被授予沙漠星球厄拉克斯的管理权,负责监督香料的开采与出口,那也是只存在于厄拉克斯,能扭曲时空、延年益寿的药物。
当读者在年代第一次接触到沙丘世界时,很快就会发现它与先前读过的任何虚构世界都不一样。当时距离乔治.卢卡斯《星际大战》初稿问世还有几十年的时间,科幻小说仍处于起步阶段,通常以短篇小说为主,发表于《惊奇故事》等廉价杂志上。
一般来说,这些故事更在意的是创作悬疑情节、探索关于人性的有趣想法,而非建立一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虚构时空——赫伯特的《沙丘》兼备前后两者。
01重新思考科幻小说
当然,赫伯特并不是第一个尝试这么做的人。
在赫伯特出版《沙丘》十多年前,英国语言学家、奇幻作家J.R.R.托尔金的经典作品《魔戒》三部曲扩展了中土边界,正如他在早期作品《哈比人》中所描绘的那样。书中包含王国历史、皇室血统的附录使故事变得越发可信,托尔金的故事灵感来自英国、盖尔特民间传说,相较之下,赫伯特转化为沙丘的原始材料,不在神话之中,而是汲取自历史。
熟悉《沙丘》的读者,能在其中发掘赫伯特的想像与激发它的现实世界间,存在许多关联性。由于故事发生在我们现实世界的未来,想当然耳,《沙丘》描绘的社会应带有当今社会的痕迹,一切才有意义。
在《沙丘》中,被人类殖民的行星被组织成一个名为Landsraad(兰兹拉德联盟)的系统——这个词取自丹麦语,意思是「土地委员会」。赫伯特选择使用外国而非英文术语,暗示故事中的银河帝国可能起源于斯堪地那维亚,或奠基于欧洲制度。
同样的,故事中许多人物——尽管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时空——都拥有现代姓氏。
例如,小说中的主要反派——也是亚崔迪家族的宿敌弗拉基米尔.哈肯能的左右手名为德弗里斯,这个姓氏正源自荷兰北部的弗里斯兰省。在《沙丘》中,香料是已知宇宙中最稀有、最有价值的商品,如现今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这些物质都仅存在全球特定地点,它们的存在与否更对人类发展和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02沙丘中的历史
在《沙丘》里,赫伯特除了试图让自己的书写被大量读者所接受,同时也满足自己的学术兴趣。为了让他的虚构宇宙尽可能真实,他让沙丘世界的历史,与我们现实世界中的历史一样复杂、更有许多类似之处。例如,故事中提到的行星,在皇帝的统治下统一起来,并以封地系统组织起来,这并非巧合。
导演在历史中汲取灵感,给予虚构宇宙真实感。
在《沙丘》故事开始前几世纪,人类曾被机器人逼至灭绝边缘,最终想方设法扭转局势时,这场战争的幸存者(后称为巴特兰圣战组织)决定禁止人工智慧的发展。这一决议——「汝等不得造出机器去假冒人类思维」——成为文明向前发展的中心戒律,也解释了为什么《沙丘》中的社会,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般先进。
在文化上,巴特兰圣战似乎也让社会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状态。譬如,读者可能会在故事里惊讶地发现,信仰在遥远的未来依然活跃,甚至比我们这个时代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人类将所有「旧世界」宗教结合成单一的人道主义文本。
这部被称为《奥兰治圣经》的文本,是整个沙丘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的精神教义是一系列来自一神论、多神论的结合,作为帝国公民应如何行事、进步的指导原则。当中的最高诫命「你不可毁坏灵魂」,是从巴特兰圣战中吸取教训的变体。
以上许多细节并未出现在丹尼.维勒纳夫执导的改编电影中,在原著小说中甚至未被强调,但在每本书末的附录、索引中可看到——赫伯特天才般的才华、对科幻小说产生的革命性影响,都隐藏在这些经常被忽视的扉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