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家有两个神话:一个是甘于清贫,在艰苦的环境下如何坚持创作,其实太穷的人心灵是紧张枯竭的;二是文思如泉涌,实际上创作过程瓶颈不断。
这种神话把艺术创作者归类于一种敏锐的天才,创意来源于有如神助的灵感。然而,台湾剧场大师赖声川认为:“创意是可以练习的,灵感可以被有意培养。”
赖声川代表作话剧《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前者自公演以来常演不衰,林青霞、金士杰、孙莉和黄磊,分别主演过台湾版和大陆版的云之凡与江滨柳。赖声川大学主修英语,硕博改读戏剧,从事舞台剧、电影三十余年,爱好广泛,学识庞杂,对音乐、佛学、建筑都有研究,他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感悟加以总结,出版《赖声川的创意学》已飨读者。
在《赖声川的创意学》里,没有可供参考的具体创意步骤,赖声川从大处着眼,细节着手,希望创作者能打破内心的种种障碍,善于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丰富和美丽之处,这样创意就不期而至。
1、快速变化的消费社会中,个人对制式概念的认同无形中扼杀了创意。我们很容易自动接受各种社会加诸自我的想法:“生活应该如何过?”、“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其实每一项选择都充满潜在的创意,而我们居然愿意在一切可能之中接受众人的标准答案,然后花毕生的力量来符合这些标准答案。
2、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又适当。创意是一种挣扎,寻找并解放我们的内在。
3、创意二部曲:激发创意本身的欲望,以及欲望被激发之后,如何找到途径让欲望成形。
4、所以,一切的基础在于我们的内在装了什么,因为那才是创意的原始材料,那才是操作系统取材的花园。
5、学习“创意”不能旨在“创意”的领域中学习,而是要分成两种不同领域,做两种不同范畴的学习,一边称为“智慧”,一边称为“方法”。两者缺一不可,而智慧的训练是在“生活”的场域;方法的训练在各自的创意领域,简称“艺术”。
6、有了“智慧”,我们能穿透、洞察生命真相,也能洞察作品的真相。创意的智慧就是这种透视、觉知的力量。
7、相对于培养技巧,创意人至少要用相等的时间与努力培养自己的心。创意人在生活中下了多少功夫,会直接反应在最后成品之中,这是无法回避的。内心有多少“料”,画布中、音符中、表演中,最多也只能出现那么多“料”。临场需要“智慧”,多少钱买不到。
8、当自己的经验、习性、动机运作不佳时,可以视他们为“创意三毒”,死硬地阻挡着创意,而经过调整、转化之后,便能成为“创意的三种智慧”,直接协助创意。
9、习性引导自己用某种固定的方式看待世界,这就抹杀了个人的创意,因为习性拘束了心,拘束的心永远在寻找标准答案,充满创意的人总是通过的创意的习性,在寻找另类答案。
10、三毒之中最不容易注意、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动机”。因为改造动机,就能直接影响习性,习性又能够对经验的累积立即发挥作用。
11、贴标签让我们活在安全熟悉的界限内,标签帮我们整理世界,定位一切,让一切变得熟悉。但标签也使我们僵化。标签意味着事物永远不变,只有一种样貌。
12、创意就是要超越界限,重新定义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13、在佛法的解释中,我们的心执着于自我的概念。愈是执着,接触外界事物的时候愈快将事物和自己连结,将事物和自己的好恶,以及预设概念连结在一起。我们本能上想将所见之物据为己有,这不是强盗行为,而是我们在概念上忙着将自己附着在所见的物上,让心与物黏在一起。因此,所有人、事、物不再是人、事、物本身,都黏上了我们自己的概念。
14、“三观”是转化创意“三毒”成为创意三种智慧的最佳工具。三观包括世界观、如是观和因果观。世界观是基础,需要平时培养;如是观和因果观是需要学习的观看技巧。
15、不论一个人是否信奉任何“宗教”,重点是,世界观是智慧的起点。世界观是走向智慧的第一步。
16、在创意中,“放下”是很难的事,因为“创造”直接与“控制”有关。如何放下心中的控制欲及控制一切的概念,需特别费工夫。
17、很多人把经验化成内心的疤痕。疤痕在平时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们运用“如是观”直接透视经验,或者用“因果观”分析经验,就能看清楚经验,而任何经验、任何疤痕都可以得到转化,成为内在生命的养分,成为创意的素材。
18、什么是经验?什么都是经验。大至生死,小至生命中最微小的细节。不论长短、快乐或悲伤,浓厚或淡薄,这一切都可能成为丰富的创意材料,只要我们先改变对经验的看法,养成尊重一切经验的习惯。
19、特别有创意的人特别容易受个人性格张力影响;这种人更敏感,在生活中更受苦,但他享有更多的可能性。
20、一个人可能文笔很好,很会作文,但是如果他不知道要写什么,这一切的结构能力只不过是形式上的练习罢了。另一个人可能心中充满深刻的事物要表达,但他不知道什么东西要放在什么位置,终究别人也是看不懂他的作品。
21、一个作品的属性是对称、对立,还是舞动、不对称,基本差别很大,有待创意人自己了解作品的精要数字之后才能做正确的选择。比如美国有五十州,要把美国的结构想成五十块,并不容易。如果想成东岸、西岸,中间,以及美国本土之外的阿拉斯加和夏威夷,这样四块的结构就容易掌握了。
22、一个人如果对外在对象的比例、线条、色彩、质感等,都能判断和经营出超乎常人的美感,这些美丽的形式本身也都对观者只有短暂的新引力。更深入的美感包含生命的智慧,将观者带入一种内在的感动。
23、什么是“创意模式”?就是活在一种状态里,让人生中任何遭遇,任何经验,任何情绪、感受,都成为创意的可能材料,而在世间任何事物的运行,都可能隐含创意的秘密。
24、我认识的大部分创意人都拥有两种个性:激情与放纵(未必表现在外),以及严格的工作纪律。前者用来发展创意构想,后者用来执行创意构想。
25、在阿姆斯特丹,有一栋大房子,所有住在那一栋房子里的人有一个共同点:都在写书。有的在写物理,有的在写剧本,有的在写中世纪的剧场研究。所有客人都免费居住,并且可以领取生活费,唯一的条件就是晚饭的时候要下楼和其他人共同用餐,借机交流。
26、斯蒂芬·金:如果你没时间读书,你也没有时间、没有工具来写作。我们必须腾出时间读书,安静地吸取知识和书本中的经验。
27、重点不在新,而在真。纯粹的真,经常自然就新。刻意求新,很难保持真。
28、禅定、闭关、独处、酝酿,同时努力工作,让自己随时保持在“创意模式”上,不管瓶颈或障碍,创意还是可以源源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