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短信模式谋变求生
应用“易信”。
三大电信运营商之所以推动短信业务的转型,主要是出于手机短信使用量的下滑态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农历春节除夕拜年短信发送量的锐减。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除夕当日手机短信发送量为110.4亿条,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更令电信运营商着急的是,短信业务量的下滑已成为常态。
部分业内人士将短信业务的萎靡归咎于微信等OTT应用的冲击,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能够减少发送短消息的成本,同时可发送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文件,这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单一文字样式、且受制于70字限制的手机短信。正因此,电信运营商与OTT企业之间曾一度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峙状态。
事实上,短信业务的萎缩是3G络普及的必然结果。短信是基于运营商信令传输的通信,3G络以及4G络带宽大,传输下载速率高,由此通过移动络资源传输渐渐居于主流。
目前还无法判定电信运营商的短信业务模式转型能否实现对OTT的逆袭,这要看电信运营商能否转变传统思维,将既有业务置于移动互联时代的环境中,加快向流量经营转变。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指出,包括中国移动提出的“融合通信”是电信运营商避免沦为移动应用的“管道”的自救之举。相比于微信等,手机短信仍有自己的优势,如对络环境要求低,可离线发送接收消息。此外,一些对安全性较高的银、团购等业务验证身份时往往是采用手机号码与短信的方式,这意味着手机短信自身还存在OTT无法可取代的优势。
因此,运营商需将既有的手机号码、离线收发短信等优势融合至移动互联应用,以中国移动为例,其拥有7亿用户,旗下还拥有飞信、Jego国际漫游通讯移动应用,如何整合成为摆在中国移动面前的一道重要难关。而在这一过程中,短信这种电信业务的形态及模式均会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