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璟
《灵感》第一次勾起了我强烈的愿望——“若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我都想划线,每一段文字,我都想默诵到脑海里。
这几年,我还从未像这么畅快地读过一本书,满满的干货。(激动之情无以言表,若无克制就要语无伦次了)
它“干”在哪里?“干”在:作者会为了向你证明一个写作道理,而倾倒出多到数不清、连篇不断的名家名作作为实证,我终于明白什么叫谆谆教诲。语言却如,通俗易懂,百听不厌,百看不厌。
你好似看到文学大师王鼎钧,如一位导游,带你穿行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圈,口吐莲花,讲解鲜为人知的,或众所周知的创作故事和创作经验。
01
作家需要“似父,弑父,是父”
比如,《亦师亦友谈模仿》一篇,作者说“模仿是学习的必要手段”。
为了让你真懂得、不质疑,他搬出了李白和崔颢的诗来对比: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李白
VS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
又摆出王羲之、杜甫、郑板桥、齐白石、鲁迅、胡适等一众名家过往的模仿事迹(证据),一股脑地冲击,让你不得不看清事实,认清自己以模仿为耻,顾虑重重,是多么狭隘。回避模仿等于避捷径走弯路,不得学习章法的要领;效法而习,实是让你站在前人、巨人的肩膀上再成长,是聪明的学习法,多师多学,像“蜜蜂采百花成蜜”,汲他人之长在自己心中发生化合成新物,自成一家。——这即是创新的法子。
待你的原创出世,你便成了被模仿的对象。“作家的全程是始于模仿别人,终于被别人模仿”,文学前进的车轮,就是这样周而复始。
文化的这样一种发展动态,被王德威教授描述为“似父,弑父,是父”,作者神来之笔,适时引用此句,让我顿时血涌上头,拍手叫绝!
02
“灵感是受孕,作品是成人”
再比如另一篇文章《成方成圆谈结构》。
灵感,神乎其神,是手抓不得的,在作家心里不着痕迹。灵感到作品,是需要作家慢慢营造的,就像孕育一个孩子。
“灵感是受孕,作品是成人”,王鼎钧用一个比喻,就把这层关系挑明白了,深入浅出,语出惊人,免去我们过眼就忘。
孕育作品,需要有一个结构(形体)来呈现,作者把前贤留下来的结构,归总为三种,分别是:串珠式、结网式、缠球式。
以串珠式为例,王鼎钧将其描述为:
你左手握着一把珠子,右手捏着一根线,这些是材料。你用这根线把珠子穿起来,穿成项链、腕链,或者珠花,就成了作品。
你会发现,其实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