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当我现在见到年轻的父母时,我会跟他们说,你们送孩子去参加奥数竞赛,想为孩子设定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目标,这个无可厚非,但是最好是先带孩子去测下他的智商。如果他的智商不超过,你就别想了。如果超过,说明是个好苗子。
因为是一个平均水平,智商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再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一切都将是徒劳。试想一下,如果你就读于北京大学“四大疯人院”之首的数学院,没有超过的智商,你能忍受里面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吗?你要花几个小时解决的问题,别人几分钟内就解决了,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的结果”,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强调努力是一致的,因此它经常被挂在课堂的墙上,并成为一句著名的格言。然而,现在的教育学家普遍认为: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更重要,这也说明了天赋的重要性。
尽管教育部不允许宣传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但各地教育部门现在都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人数来衡量学校,这被视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学校领导和老师都知道培养北大和清华的学生是多么困难,这不仅是因为教师的水平,也是因为找到一个“好苗子”实在是不容易。
这里说的好主要指“智商”。单靠努力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让你去的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想要顶尖还是有点困难。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忆力,二是思维能力。
记忆力众所周知,是一个最基础的东西,它在文科中尤其重要,如中文和英文,都是需要你靠肌肉去记忆的。而思维能力则是比较高阶的一个能力了,并且对学习的影响更大。如果你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很难学好数学、物理和化学,这在所有学生中都是适用的。
如果你印象里的高考状元、清华北大高材生都是头悬梁锥刺骨,每天不吃饭,不睡觉,的学习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当你置身其中时,你会发现周围的学生看动画的看动画、玩游戏的玩游戏、追剧睡觉各不耽误。看起来他们好像在鬼混,什么都没学到。
但神奇的是,一到期末考试,大家的成绩都很好。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努力的学生,只有当学生努力学习时,才能发现拥有一个极高的智商有多重要。有些学生可以说是班上最努力的学生,但他们的成绩可能总是不温不火,甚至有点差劲。
这类学生给老师的印象是:他们“有点笨”,事实上,他们就是学不会,虽然全身心的在学习,但是学习不够有效,此类学生用身体的努力来掩盖大脑的空缺,这属于一个感动自己的“伪勤奋”状态,真正收获了什么只有自己清楚。
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学习浅薄的学生,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可以依靠努力学习在小学和初中取得高分,但高中的时候,因为教材内容的难度增加,往往就会感觉到力不从心了。
那些正儿八经的尖子生,不仅学习努力,而且学习效率高。他们在预习、听力、复习、作业和考试的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方法。知道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可以更有效、更明智地做这些事情,往往都是事半功倍的。
当然了,今天我们在这里强调智商的重要性,并不是全盘否定努力的重要性。事实上,那些学霸都是高智商+勤奋的学生。毕竟,很少有学生天天不学习,也能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我们仍然需要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许多人的智商都相差无几,基本处于一个平均值,只有努力才可以弥补智商的差距。除了大学,特别是排名靠前的大学,其他大学只要你努力了,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因材施教,接受孩子的平庸。然而,许多家长不承认也不能接受智商差距,所以当孩子表现不佳时,他们会责怪学校,或找人额外去指导,或走其他捷径去重点高中和大学,这么做往往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结语
因此,教育家陶勇有一个观点: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不要鼓励你的孩子上和大学,也不要把他强行加塞到一个本不是他级别的学习氛围中,这么做最终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往往就是这样的学生最后出现了厌学心理,自此一蹶不振。
今日热议:智商到这个值能上北大,你家孩子智商有多高?北大院长:不要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