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尼尔·盖曼,是因为他总把熟悉的元素写进奇幻的故事里,与现实生活密切的联结,让人很容易代入情节中,翻看各种可能性。
就像《好兆头》里的天使、人间、恶魔的世界体系,那是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构建过的,长大了的我们拼命地求取人间值得的宿命,现实让人喘不过气,想象空间达到前所未有的压缩。
《烟与镜》很适合现代人去翻阅,29个故事都有尼尔·盖曼的特色,浪漫鬼魅的烟熏着现实中的你我,镜子以各种角度折射人间百态,然而拨开迷雾时,最令人震惊的竟是我们回看自己的一生,可以找到了无数个切入的角度。
那些少年的懵懂恐惧、青年的暴躁情况、壮年的反思与奋进,以及老年的落寞与珍惜,无数个瞬间与爱、梦想、勇气、愧恨交织在一起,无论怎样,我学会了用欣赏的态度欣赏人生快进的瞬间。
巨魔桥:我曾经害怕的一切,捍卫了我,也禁锢了我
《巨魔桥》从一个人婴幼儿十八个月大记忆开始讲述,到七岁那年第一次冒险遇见桥下巨魔,叙事按照时间线开展,巨魔没有变,“我”一直在变,周遭的环境一直在变。
7岁那年,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桥下的巨魔,孩童的心中盛满了童话鬼怪,初生牛犊不怕虎地与巨魔对话,谈交易,求放过,充满了对未来人生的期待,巨魔放过了“我”。
15岁的“我”和喜欢的女孩乱入到巨魔桥上,巨魔再一次质问了“我”,“我”轻而易举地说出让巨魔可以先吃掉女孩,顿悟自以为喜欢的一切都是幻影,眼前的一切如烟雾缭绕般迷幻,巨魔再次放过了“我”。
最后一次,中年得“我”与巨魔的见面,是主动地。在凌乱的生活中,妻儿弃之而去,郁闷地“我”如七岁那年一样,漫无目的地走在走,猛然发现桥已物是人非,桥上到处涂鸦喷绘、被肮脏的垃圾围绕着。
“我”疯狂地呼喊巨魔,从此“我”的故事与巨魔交换,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巨魔桥》故事灵感来源于挪威民间童话《三只公羊》,三只山羊过桥与山怪斗智斗勇的故事。尼尔·盖曼把三只山羊巧妙地设计为一个人的三个不同成长阶段:童年、青年、中年。
童年对于人生充满期待,不甘心却有决心过好一生,孩子因包容万物善恶而胆大冒险。
青年对于人生有了坚信和向往,但很多时候并不真实,也是认知自我最好的时刻。
中年对于人生有了错失与落寞,有万念俱灰的瞬间,也有渴望重生的念头。无论如何,找到童年时纯真的初心,也许会做出安心的选择。
巨魔吃掉了“我”的人生,而“人生”穿在巨魔的身上非常的合适,隐喻着我在内心做了深刻的探讨和渗透,决定重启人生,过去的故事封锁在桥下。
“巨魔”是我们内心最底层,最真实,最恐惧的自我。
来到世界上开始,外部环境就在剧烈变动,蒸汽火车销声匿迹,却遗留下曾经的痕迹。家里的房子、村落、道理多少年来发生很大的变化,意味着人的精神世界也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长大途上,无数次丢失过自己,事境变迁,已找不到来时的路。
还好有巨魔在,童年曾经可怕的桥下形象,却成为成年人猛回头想的救赎。
众里寻她千百度:寻一个人,很多时候是自我精神的探索
《众里寻她千百度》和《巨魔桥》有相似的叙事结构,都选择某个年龄节点从人生境遇与心理状态代入对同一不变性回忆或者信仰一些反思和感悟。
这一次的“不变”是一个杂志上的平面模特女孩。这份杂志创刊于年英国著名色情杂志——《阁楼》。
《阁楼》在年进军美国,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凭着大胆、露骨的色情描写,占领了美国成人杂志相当份额的市场,成为了《花花公子》主要的竞争对手。
这篇《众里寻她千百度》是为《阁楼》创刊二十周年的特刊而写,翻阅20年前的美人倩影,当年成为英国青年的情欲幻影,如今身在何处呢?
曾经把这一张张美丽的面孔奉为精神尤物的男孩子们,如今身在何处呢?
19岁的学生党,第一次认识杂志中的夏洛特,便如命运交付一样记住了她。
做过了电器商行换插头的工人,做过印刷工、排字工人,广告公司策划人。在四年后在《阁楼》杂志上再一次见到了夏洛特,她也与之发生了变化,饱满的胸部和知晓一切的微笑,那一年“我”23岁。
26岁那一年,在为一家公司找品牌的代言人时,有了找到夏洛特的冲动,但事实上联络她这样一位临时平面模特还是有些难度。
市场不景气,工作难寻,“我”无奈归隐农场,过起田园生活。然而,30岁那一年,在《阁楼》上再次看到夏洛特若隐若现地全裸照片后,再也按奈不住回归伦敦城市生活。
35岁时,“我”成为摄影工作室的负责人,人生有了一些转折。
39岁,“我”认识夏洛特已20年,却从未相见。有一天,她竟然走进“我”的工作室,我给她拍了很多张照片,就让她走掉了,并没有发生任何情事。
这个故事只讲了特别的二十年,以《阁楼》创刊开始为时间线,但叙述主线确实“我”从19岁到39岁的人生变化及心理转变,从青春男孩到离婚创业的中年男人,人生中的欲望和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氤氲中上升散开。
夏洛特是一个符号,懵懂冲动到沉稳笃定的“我”是一次对世界对自我认知的深度变化,夏洛特的恒定,在油墨纸香中永远不变的19岁,洋溢着人类的美感和青春欲望,这对无数个“我”,是一种回眸对自我的审视。
这篇小说写于年,戏剧的是18年后,年08月15日《阁楼》杂志申请破产。
已有近40年历史的欧美男性成人杂志《阁楼》债务缠身,摇摇欲坠。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面对正在崛起的数字色情业的挑战,《阁楼》走向了完全错误的道路,那就是开始刊登更加不堪入目的画面。
这一变化遭到了主流出版业的排斥,反观年尼尔·盖曼写这篇《众里寻她千百度》应该是《阁楼》杂志高峰期,同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剧烈转换,也验证了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变化”。
数字产业的兴起,“寻”一个平面模特变成了愚蠢的行为,那么每天被海量信息冲击,变化无常的19岁的我们,内心还有可以被撼动的那一个形象,那一个向往吗?
骑士精神:选择一个人的欢愉,不如守候两个人的长情
小孩子的童话充满了魔幻,而成年人的童话充满了魔性,有时候会让人读哭。
《骑士精神》就是这样一份成年童话,对老年人过分的现实描摹,与浪漫主义童话的融合,产生的竟然是超越现实对人生思考的力量。
我一直觉得这篇小说,是写给中年及以上年纪的读者看的。当阿拉丁神灯一样的科幻奇遇,降临到英国小镇的惠特克太太,一位孤独而超强韧性的女士身上,她的反应与阿拉丁产生了强烈反差。
惠特克太太在旧物店里淘到的圣杯,放在客厅的壁炉上,摆在已故丈夫照片的旁边。当白马骑士敲开了惠特克太太的房门,道明特意寻圣杯而来。
骑士穿着古服,骑着白马而来,显然他是中世纪欧洲传说中的圆桌骑士,受命于不列颠之王亚瑟一名骑士,眼前的一切都与惠特克太太的单调孤独生活冲突。
从惠特克太太邀请骑士进门开始,而后发生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骑士看到圣杯的一刹那,单膝跪地,把茶杯顺手放在地毯上,几乎是朝拜的虔诚,热泪盈眶。但惠特克太太更担心她的茶杯,请求他拿起来。
骑士第二次拜访,惠特克太太正在花园除草,她顺其自然地让骑士帮忙,并再次请他喝茶,这次骑士带来了交易品:一把古老的宝剑,能让任何人成为战无不胜的勇士。
战无不胜打动不了惠特克太太,她年纪很大了,战胜的该是病魔和孤独生活的琐事,宝剑帮不了她,她拒绝了这个提议。
第三次骑士光临,惠特克太太不客气地让他搬了一下午的箱子,并一下午在交换人生故事。骑士这次带来三样交易品:贤者之石、凤凰蛋、金苹果。
三样宝物可以瞬间让惠特克太太获得高尚品格、年轻貌美、永生在世。
恐怕万能的阿拉丁神灯也无法施展这样极致的魔法,年迈的惠特克太太似乎有些动容,回到客厅看到壁炉上丈夫四十年前的照片,改变了主意,拒绝了金苹果,留下其余两个可以换圣杯,弥补丈夫照片旁边的空位。
骑士高兴地完成了使命,离开了。但我们读者知道,这一场交易惠特克太太拒绝了什么,那是消失了很久的青春活力,年轻弹性的容貌以及青春躁动的心。
圣杯常用作关于基督血统的隐喻,而尼尔·盖曼这一次用的是另一个隐喻,古老的传说相信如果能找到这个圣杯而喝下其盛过的水就将返老还童、死而复生并且获得永生。
在常态观念中,六十几岁的惠特克太太,失去了今生挚爱,独自过着疾病、缓慢、单调的生活,如果可以回到二十岁的身体,那将会是绝妙的体验,毕竟人类克服终极难题,就是衰老和死亡。
惠特克太太关上门,给自己倒了杯茶,哭了一会儿,随后再次走进周而复始的生活里。感受金苹果带来青春活力的一瞬间,那种跳脱,有对自己久违的思念,也有打开尘封记忆的瞬间。
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遇见了所爱的人,走了半生,丢了一个人,剩下的那个人是幸福的,因为她一个人承载了两个人生活的美好回忆。
假如青春再回,那么所爱的人就变得不那么确定,势必变动了结局,值得回忆的美好,也会因剩下的一个人而毁之一旦。
人生没有如果,有了如果,便不再有珍惜过往,携手一生的爱情童话,那么青春和永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写在最后
《烟与镜》的29个短篇,我读起来并没有头皮发麻,而是时刻陷入顿悟沉思。每一个故事,确实如尼尔·盖曼所说,有镜子的存在,模糊了世人的眼睛,魔法接机而入,展开无限的想象,反映着一个又一个现实。
烟会让一切边界变得模糊,可以从一个人的成长为线索,时光流逝中烟模糊了成长的痕迹,所有今天的呈现都是过去的集结;也可以是一个人对某些事情的理解,人世间变化,认知的转变天翻地覆,而如果扫开迷雾,我们可以清晰看见执念的内核;也可以是人与人的关系,时而扑朔迷离,时而赤诚相见,烟的迷幻,是关系的促进或走向崩盘。
短篇小说能让人轻而易举地读到一个好故事,但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样少而精的文字,会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给主人公们一次次选择的机会,给结局一次次弥补而改变,而这就是对自我人生参照的思考,这便是尼尔·盖曼的能量。
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