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宣传部承办的“麦田里的读书会”——成都市“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流浪文豪”艾芜故里清流镇拉开序幕。风吹麦浪,嘉宾们通过诗文朗诵、图书推荐、访谈对话等形式共享阅读,品味巴蜀文化的深厚魅力。
再读艾芜撒播读书种子
成都拥有全中国最多的书店,为什么会选这么一个偏远的田野来办读书会?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教授在他创作的《成都传》里,记录了一段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上的描述,“由于成都平原土地肥沃,作物产量极高,因此它很自然便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各个农村都聚集着很多人。他们全部都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精心播种、收获,因此与其说这儿的土地是乡村农场,不如说是精心种植的花园。”
成都平原的农事习俗,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比如打幺台、打谷子、栽秧酒等等这些内容在《成都传》中都有提及,成都市全民阅读推广大使周东特意选择此段与观众分享,与此次麦田里的读书会的氛围极为契合。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生于新都清流场的艾芜先生,他的脚印曾在这片麦田上留下记忆。年6月20日,艾芜出生在清流场,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人应该像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笑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这是艾芜的人生写照,更是艾芜精神的诠释。
今年70岁的马安信是艾芜的学生,也是当代作家、诗人、美术理论家。当日,马安信也来到活动现场,他深情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写给恩师艾芜》,马安信认为,作为新新都人,应传承和发扬艾芜精神。周东特别为大家推荐了艾芜的《春天》,这是艾芜献给父亲的书,饱含对故乡的深情,是他的精神还乡。
对话新乡村“新繁棕编”传承人讲述创作故事
参加今天读书会的,也有新都好几位新乡村人。
其中一位嘉宾——棕编非遗文化传承人、新都区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俊英,向大家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打破创作局限,在棕编这样单一的类别上,从其他编织艺术中汲取灵感,甚至尝试跨界融合的。
在新都,新繁棕编家喻户晓,流传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俊英说,凭借独特的非遗传承技术和突出的主题创意,新都区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的“新繁棕编熊猫”日前入围了首批“大运好礼”20强名单,它将与首批发布的其余19强产品代表成都,为世界各地宾客送上充满浓浓天府味的大运好礼。
图书系列“数字藏品”首发让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