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元月的一个下午,法国犹太裔金融家阿尔伯特·卡恩参观了位于北京国子监的孔庙,九十多年后的年10月,他一生为之付出的“地球档案”(今多译作“星球档案”)中部分资料照片,又以《旧京影像:持久的幻影?》为标题,在时为首都博物馆的孔庙展出,这或许不是巧合,但一定在卡恩的料想之外。
“地球档案”中阿尔贝·杜帖特拍摄并标注的“西长安街上的香妃落楼”。
北京影像资料中的宝月楼旧景。
清宫廷画家郎世宁所绘“香妃像”。
卡恩“地球档案”中的阜成门外影像截图。
所谓“地球档案”是源于阿尔伯特·卡恩灵感中的一种预见:“人类活动的多面观,操作形式和类型肯定要消失,不过是迟早问题而已。”因此,从年至年间,他收集了七万两千多张反映各国风土人情、建筑风貌和社会现状的照片,以此奠定了后来“阿尔伯特·卡恩博物馆”的基础资料,其中就包括记录中国清末民初景观的照片两千余张。这无疑是一项前瞻性的工程,结果是使那个时代的人们“睁开了眼睛”。
我那年在参观孔庙时有幸巧遇了这个展览,它是由彩色玻璃正片和黑白立体感片两部分组成,其中黑白立体感片部分,就是由当时随卡恩来华的摄影师兼司机阿尔贝·杜帖特拍摄的。立体影像最早出现于年,由英国人查理士·威斯特士顿发明,它利用反射式透镜看图,从而产生一种透视中的立体效果。通过镜面,一幅幅旧京影像具有了空间性,随之则是时间的带入,眼前的景观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一种历史很远、时光很近的隔世感倏忽而至。其中有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标题是“西长安街上的香妃楼”,照片右边站立者的背影,据说是卡恩一行的中国向导,他身背手提两架相机,双臂叉开,体态笃实。瓜帽下长长的辫子喻示着那是在辛亥革命前。他左上方是一座楼阁,造型别致却稍显破败,与人物呈对角结构,应该就是题目中的“香妃楼”了。从画面上看,当时的长安街还是土路,地面上车辙清晰可见,且并不笔直,路边尚有少许积雪,季节背景一目了然。然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