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
这几天看到南都推了一条新闻,主要讨论为什么现在的一孩出生数量下降那么多,分析的结果是90后女性的数量下降和婚育推迟。
1月21日的腾讯晚报则发表了一篇标题为《中国大陆年末人口近14亿,男性比女性多万》的文章,男女比例的不均衡,加上女性的自我发展,似乎让这个社会的婚恋择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逻辑上讲,男性因为年龄和性别优势,可以相较女性晚婚,但现在出现的男女比例不平衡,以及来自长辈的多方压力,或许会让更多年轻而有条件的男性提早进入婚姻世界。
女性由于原生家庭影响,尤其是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女孩,反而会有晚婚趋势,一是逃离父母催压,二是更渴望独立,有一种“我坚强扛事照顾自己,可不是为了随便找个人嫁了”的气概。
原因种种,但真要讨论出一个真实的现状,也要从身边的真实案例出发。
我是一名93年的理科生,读高中时班上的男女比例大概3:1,等到上了大学,坐标一线城市,选的专业是男性聚集的计算机。
但在我那一届发生一个比较神奇的现象,班上女性的比例是历届最高,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单凭性别去界定一个行业,也不要因为是女性,就去否定她的能力,这样只会让她们的好胜心更强。
毕竟受过良好教育的她在视野和价值观上,都在走向平等,在工作上更不会说出“这不应该是女生要做的事情”这种话。
大学四年,工科生们基本潜心修炼,男女不分,眼里只有代码debug,那时我还不知道身边这些异性同窗,在毕业之后不到半年,基本都有了名花。
有的一毕业就同居,而其中相貌和条件较为不错的,毕业买房,是最快结婚生子的一员。
那时我忽然意识到,要恋爱的早就恋爱了,单身的会越来越习惯单身。
毕业之后,我进入一家出版传媒单位,工作主要是做图书的新媒体开发,身边的男女比例一下子翻天转化,女性几乎压倒性胜出,而且还是非常优质的单身女性。
作为教材类图书编辑,她们的学历和专业素养刷新了我这么一个本科生的见识,可以说我在她们面前,也就虚以那么点她们不懂的技术能力散发光芒了。
但就我前面说的,她们普遍单身。
少有恋爱婚配的,都是学生时期自带的男同学。
某天和一位女副社长吃饭,她跟我说,以前她们刚来的时候,别的单位进来,都是盯着社里的女孩子看,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男的越来越少了。
主任附和,她认识一位警局朋友,他们那儿稍微优质点的男性,也早就成家或者恋爱了。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的男性较多,有次因为一个工程项目需要四家对接,除了我之外都是男性,年龄也从年轻到中年递增。
我作为一个青铜,细节上的事情自然向年轻点的同事询问,本以为他也是同龄的新人,直到有天我们上楼梯,看到他拿烟递给领导,那无名指上戴了颗戒指。
我忍不住想,现在是不是一位男性越晚结婚,就说明他可能有什么缺点或者问题。
我部门有一位男同事,看条件也算优质,西医世家,高知家庭,房产也是有的,业余爱好乖巧,就是摄影,相貌周正,年龄接近三十,身高也不矮。
听他讲述,也不是没人追,对,这里说的,他是被女生追并且他还后知后觉的那种,现在那些女生是连孩子都有了。
但据我观察,他对结婚并没有太大兴趣,可能源于拒绝责任,也可能是他孩子心性,父母虽有安排相亲,但他的态度显然是努力在让自己单身。
现在的生活优渥安逸,不改变也没什么不好的,于是大家对婚姻也就没有急迫的需求,而爱情,就真正成了精神追逐。若是遇到喜欢的,主动方也不再明确地界定是男性还是女性。
前不久的高中同学聚会,七人的小团体,男性四位,女性三位。其中男性有两位是公职警察,一位已婚;一位前不久虽分手,但见面前一天又有了确定的恋爱关系;第三位是程序员,与女友同居;第四位是商人,也有了女朋友。
女性中,有一位处于恋爱关系。
交谈中,四位男性都表示,是女方追的自己,其中第三位程序员同学,他的婚恋观是不结婚,也已明确告知女友,在双方清楚的前提下,她什么时候不爱了,想结婚,那就先离开。
听到这个我还是蛮震惊,觉得他大概是受了什么刺激,后面他说自从跟初恋分手后,就这样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但自己是个有原则的人,虽然公司追过自己的女生七八个,但也不会有什么暧昧的事情发生。
这些男性的条件不差,但我身边的女性却是更好,只是这样的数据让我有一种感觉,女生要是不主动,是不是心仪的男性就会被另一个主动的人占有,或者因为天时地利的原因,遇到时即已错过。
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女性都要比男性更为早熟,因此本身也倾向于和年长的男性婚配。
但现实的情况似乎开始偏斜,在女性还在为事业奋斗,希望变得更加优秀去匹配良缘时,不少男性则以先成家后立业为祖训,早一步过上了有温度的家庭生活,再加上大城市的适婚男性比女性偏少,所以即使普遍的男性数量比女性多,但由于地域的分配不均,也会造成单身和晚婚晚育现象。
而从现实的角度讲,婚姻对男性来说是一种事业上的加持,他无需考虑放弃反而会得到更多:父母的满意,三餐的温度,还会有一个随自己姓氏的孩子。
而对女性而言,她也会得到一些,从精神到物质,但她们需要放弃和面对的困难则很大,这让女性变得谨慎和会考量,即使她们内心同样渴望一份真挚的感情。
婚姻是恋爱走向现实的城墙,是两个人变成对两个家庭的承诺,与其说是相互扶持风雨同舟,但能做到彼此不互相拖累,已实属不易。
虽然现在很多女性鸡汤文写,“为了遇见你,我选择剩下自己”。但这个剩下的结果,可能遇见的往往是比自己年纪更小的对方。
于是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姐弟恋”会越来越成为话题。而一旦遇到年纪稍长,颇有见识又单身的男性,那就要提防他了,现在网上也有不少女性被那些看起来成熟稳重的男人欺骗的案例。
我们社里有一位91年生的男性,音乐硕士专业,东北人大高个,原本是自带女友进社,房子也是一来就买好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分手,但空窗期没多久,就发朋友圈宣告了新女朋友,我们好奇地问是如何结识,他说是在网上,具体到哪个网站的时候,他回答:微博。
当时不由感慨,恋爱体质的人群是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可以找到另一半,但并不是说单身体质的人就是命里孤单。
我们似乎也能从他们的经验里获取一点灵感,适当地改变自己,以及主动地发出信息,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可一旦遇到男性的撩拨和女性的备胎,就要懂得分辨清楚,若是发现对方并非有心,那就要悬崖勒马,而不是一个劲地把感情往好的方向去想象,鲁迅先生说过,“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这话用在感情上也不假。
要是为彼此感情付出过努力了,最终没有结果,也算是争取过,这是对自己的交待,但要是以此为理由就放弃追求爱的权利,甚至去伤害别人,只会错过那朵真正属于你的会结果的花。
都听匠人都过,只要用心就能做好,无论事情还是感情。
当今社会,女性的发展将越来越好,有房有车物质满足的比例不断提高,她们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优秀有时是一种门槛,但这样的门槛反倒保护了她们,唯有自爱,才会遇到灵魂契合的伴侣。
在对待择偶男性的年龄上,女性可以上下浮动在一个区间,变得更为享受恋爱,但同时也会焦虑婚姻,相信缘分,也害怕迟来。这似乎是一个难解的命题,而我们都是它的子集。
可总有一天,一旦条件成熟,命题自会遇到它的真值,并指向属于你的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