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DC已经拉开序幕,对苹果而言,每年的WWDC大会不仅是它一次对过去12个月所做工作的阶段性展示,更暗藏了该公司对未来数年战略走向的思考。在这场大会上,全球各地的开发者以技术探讨为轴汇聚一堂——既有强企业的技术团队,也有创业公司的核心骨干,甚至还有前程似锦学生开发者们。AppSo将在WWDC大会的第一线与他们进行交流,为大家带来不为人知的WWDC台前幕后故事。
NOMO曾获苹果「年优秀本土App」奖项,这是一款提供复古滤镜的相机app,上手简单,但乐趣无穷。
NOMO在摄影方面固然出色,但NOMO更是一款做工精巧的玩具、一个精心设计的游戏——胶卷、相纸、镜头上的眩光、轮盘细腻的触感……点击这里,查看我们之前对这款相机app的详细测评。
在WWDC开幕之际,AppSo请来了NOMO的创始人飞猪,他已经辗转于WWDC的活动现场,就让他和大家聊聊这款app的幕后故事,以及在这届WWDC上的体验。
认识飞猪
林嘉澍,来自北京,网名flypig,大家都喊他飞猪。
灵光闪现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团队成员。在开发NOMO之前,已经有一款名声大噪的Vlog短视频剪辑工具《一闪》。
苹果在这届WWDC上发布的内容,超出了你的预期吗?
苹果发布会看多了,就知道不要瞎猜了,等苹果揭晓答案就好。
不过如果真的要说预期的话,我觉得软件层面最期待的肯定是新的iOS。其中的新特性,自然是给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了新的API的那些比较吸引人,而其中和影像相关的,是我们需要着重了解的。
你最喜欢WWDC的哪个环节?为什么?
最喜欢的还是Keynote主题演讲。
因为下一年iOS的大方向都会非常形象地被总结到这个环节里。Sessions这些分会场也很有意思,不过是不是在现场听其实不重要,苹果会把所有这些都录像,连着讲稿和幻灯片一起放在开发者网站上。
然后就是在WWDC这个时间窗口里,各种周边活动,比如开发者的聚会、交流等,能在活动中认识一些新朋友,挺好的。
怎么看刚刚发布的iPadOS和硬件,会对你产生哪些影响?
iPadOS被从iOS里面独立出来,我觉得苹果释放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就是iPad作为苹果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将会逐渐演变为更加独特的物种,并拥有更重要的战略地位。
iPad在过去,实质上还是一个放大版的iPhone。现在,它可能会在手机和电脑之外,延伸出更多独立的交互体验。和iPhone与Mac的交互,不存在继承关系的一些交互方式。
我现在就在iPad上打字,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轻质输入设备。
我的重量型工作,比如NOMO的设计,或者视频的剪辑,可能仍然不会在iPad上完成,但是文本工作、表格工作、图表工作,或许是可能被iPad占据更多份额的。
iPad在推出后的很长时间内,我觉得还是一个视频播放设备,或者说一个输出媒介。它在操作系统被独立成一个分支之后,或许会更多地扮演所谓「生产力工具」的角色吧。
能不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NOMO?
NOMO是一款摄影类应用,模拟各种胶片相机的效果。
为什么会想到开发NOMO呢?
我觉得首先是我们的团队有图形图像上的经验积累,我们想做这样一个app市场上又没有,我们自己猜想过去应该挺多人也会喜欢的,就在去年当作一个愚人节的小惊喜做了出来。
开发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其实一开始倒是没有什么挑战,但是NOMOPRO付费会员上线之后,我们平均两周要发布一台相机。如何保持这个节奏,以及保持用户的新鲜感,是挺大的一个挑战。
你觉得NOMO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我觉得一个是我们提供了更高质量的胶片模拟。然后我们在PRO会员推出之初,就获得了很多订阅用户,这源于用户对我们这个团队的信任(可能可以说是盲目的爱吧)。而现在每月的新增会员仍然在增长,这应该归功于,我们一直在实现我们在推出之初对于订阅用户的承诺,并持续地创造惊喜。
你对这款产品的长线规划是怎样的?
更新下去。获得更多的会员,创造更多的惊喜。
用户对这款产品的反馈怎么样,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可以和AppSo分享一下?
其实我们获取用户反馈的渠道很多。用户意见最终反馈在产品上,都是日积跬步的进步。暂时还没有那种产生惊涛骇浪式反应的例子出现。
比如在微博上,有大量的留言和私信在给我们传递反馈。当然因为数量很多,所以也没办法一一回复。不过当某个需求积累到一定数量以后,我的脑子里就会有个灯亮起来,然后我们就不声不响地做了,直接交付给市场。
NOMO近期上线了一款ROMA电影联名滤镜,推出契机是什么?
我们和《罗马》电影的发行方是长时间的朋友。在NOMO推出之后,有很多影视作品的发行方找过我们,提出合作的建议,我们都婉拒了,直到《罗马》找到我们。
《罗马》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电影,而它的摄影和色彩又是突破性的。这是我们脑中一直想要实现的那种合作案例。
NOMO里有许多有意思的滤镜,这些灵感是怎么来的?
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是在微博上和朋友们瞎扯的时候想到的。
NOMO中有一款GameboyCam,还有一款模拟初代iPhone的滤镜。GameboyCam的想法来自冯伟文,在iPhone上模拟一台初代iPhone的想法来自熊小默。
这些灵感都来自工作之外。在完成一台设计以后,还是要跳脱出日常工作,扯扯淡,天马行空一下,才会有好的想法。
如何让用户更喜欢你的产品,这种亲切感是如何建立的?
我觉得我们的产品模式,就是不断更新app内的功能,增加不同的模拟胶片相机的滤镜。
那么你需要知道用户需要什么,什么样的功能能够给用户带来惊喜感,不要提前剧透,只在新功能发布的时候,去给核心用户带来「wow,这是只属于我的moment」。
如何判断NOMO能持续带来新鲜感?
我们在app里有很多统计数据。比如下载量,比如生命周期,比如用户拍照的数量,比如每个功能细节用户的使用偏好,还有网络上的各种反馈,全部都做量化处理。然后根据这些,作为产品设计的参考。
你觉得目前App市场还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
现在愿意为虚拟商品付费的用户多了。我觉得这是机遇。但精品app少了,市场上少些了对品质的追求,这也是挑战。
如何判断自己的长处与行业大势的结合点?
现在可能没什么明确的行业大势或者说「风口」了?行业开始变得更加理性。
对一款App的长期发展来说,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少吹牛,多干活。
如果我的产品能够自然而然地引爆并持续增长,那么我觉得我的方向是对了的。
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日常的工作流?
观察需求确定需求设计产品上线反馈迭代。
其实没有特别固定的工作流。我们这种产品模式,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每两周都是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可以一直修正自己。
我们单就拍立得相片的模拟,已经在很多台相机上更新了很多次。这避免了简单「迭代」时候那种畏首畏尾的心态。
工作中,哪些是你常用到的硬件/软件?
在NOMO这款项目上,我主要用到的硬件是MacBookPro,LGUltrafine显示器。软件用的是Photoshop。
平时你获得灵感的方式都有哪些呢?
主要还是从和app本身完全无关的领域去获取灵感吧。比如一些艺术类媒体之类的。
我在完成一个新功能的设计之后,就会有几天时间完全脱离app。不能太沉浸其中,不然容易枯竭。
有哪些工作/生活上的习惯?
长时间工作、睡很少的觉、工作累了就疯狂发微博作为调剂,然后继续工作。
开发工作之余,你最喜欢做什么呢?
我工作之余的时间其实很少,有时间就多睡一睡,或者开着Netflix漫无目的地播下去。假装自己在放松。
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手机首屏,看看你的常用App?
关于ATalk
产品(Product),是用来满足人们需求和欲望的物体或无形的载体。
AppSo报道过无数的好产品,但好产品究竟从何而来?AppSo希望让产品背后的人,和你聊聊产品幕后的事。
于是,访谈栏目ATalk应运而生,关乎产品、关乎运营、关乎创作。
如果你也想加入ATalk,与AppSo百万读者分享你的产品经验,请在App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