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苦恼于自己没有灵感,却不知缺的不是灵感,是抓住灵感的手。
唐朝诗人李贺,人称“诗鬼”,他很善于留住自己的灵感,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正是这个习惯让他佳作不断。
不只是他,令“洛阳纸贵”的白居易,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的贴着标签,整齐的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用于分门别类地收藏自己的灵感;宋代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有这样的习惯,人称“柳布袋”,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储存灵感纸条的布袋。
美国著名高产小说家詹姆斯.帕特森著作等身,却被同行怒评:毫无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这不影响他一直保持着《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的记录。
帕特森的书在全球销售量已经突破了1.5亿本,其中几十本书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帕特森比别人拥有更多的创作灵感,否则同行也不会感到愤怒和不平,可是没办法,帕特森就是能凭借其让灵感落地的组织能力,放大他的灵感的影响力。
灵感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让灵感变成创意,把创意落地成现实,大部分灵感都成了朝露、转瞬而逝。
不能落地,再好的创意也是一文不值。
《让创意落地》是美国彼罕思和99U的创始人、国际创意项目管理大师斯科特.贝尔斯基的作品,别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