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阅读了古今中外很多画家和书法家的故事并且欣赏了他们的代表作之后,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思考,那就是促使艺术家们创作出这些让我们惊叹和感动的作品的内在动力究竟是什么?是痛苦和失意的遭遇还是幸福和快乐的体验?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艺术家们都会将自己的情绪加在自己的作品中,诗人是在诗中,画家是在画面上。尽管表现的载体有所不同,但作用却是一样的。艺术家们心中的创作热情与他们的各种情绪和境遇结合在一起促使他们不断创作,而我们这些欣赏者也会跟着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或愉悦或悲伤,他们的作品正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一个桥梁。
在小编看来,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会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但一定要是艺术家内心最真实的心情的表达。其实画家和书法家们在创作时有的时候可能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将情绪带入了作品中。
尽管我们通常都为不同的事物赋予了不同的情绪意义,好比春天在一般情况下代表希望、果实代表收获等,但这些并不是固定的。比如蒙克为已去世的姐姐创作的画作《春天》就完全没有我们印象中的朝气和希望,我们在这幅画中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恐怕是萧瑟和寂寞。
我们先来看看在比较痛苦和失意的情况下的一些作品:《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悼念被安禄山所害死的侄儿所写的,这样我们便可知道这位书法家是怀着怎样悲痛和难过的心情来创作这幅作品的;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创作的《黄州寒食帖》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苏轼惆怅和孤独的心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用笔随着苏轼的心情的变化而变化;《乌鸦低飞的麦田》是梵高在自杀前不久创作的作品,这幅使用了大量鲜艳的金黄色的作品并没有让我们感到明快和希望反而蕴藏着强烈的压抑感和痛苦感,仿佛在传递着死亡信息。此外,还有蒙克的一些作品、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洛等人都因为坎坷的人生经历创作出了让我们感动的作品。
难道只有痛苦才能造就艺术吗?并不是的,如果这样恐怕只有悲剧才能称得上是艺术了,但明显并不是这样的。比如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就是他与当时的一些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时创作的,作品记录的便是风景之美和聚会欢乐的气氛,但是这样的场景也使王羲之有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其实也并不是一定要有很强烈的情绪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很多传世之作是在画家和书法家心态比较平和和客观的情况下创作的,这说明创作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但是小编看来,注入了艺术家灵魂的作品更令人感动。
那么对于热爱书画艺术的大家来说,有哪幅作品曾经带给你震撼和感动呢?请在评论里与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