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不育检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戏剧云笔记何念的创作秘密上
TUhjnbcbe - 2025/2/8 19:41:00
                            

5月3日下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启了第一期线上的戏剧云对谈,腾讯会议内场讲座报名人数近2千人,微博累计观看6万余次,尽管剧场大幕暂时拉上,但我们仍可以在云端相聚,谈论和戏剧有关的一切。

戏剧云对话第一期,我们邀请到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何念,分享他的创作故事和管理艺术。开始之前,当主持人江冉问到大家对何念导演的印象,有人说天马行空、举重若轻、有人形容他的戏波谲云诡、推陈出新……

左上:何念右上:江冉(主持人)

左下:张轩豪(嘉宾)

仅仅从到年底,何念导演就做了截然不同的六部作品,正如观众所评价的那样,何念总是能够在创作中带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让我们一起回来回顾戏剧创作中“速度”与“质量”的平衡艺术,和创作《原野》《浪潮》《深渊》的心路历程。

您也可以在「文化会客厅」

收听此次何念讲座音频版哦

5月14日9:00-10:00直播音频版(上)

5月15日9:00-10:00直播音频版(下)

(扫码即可收听)

从集体智慧中“磨”出来的高产

一个稳定的团队,是保持稳定创作的关键。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何念数次提到“团队”和“集体”的概念,让集体中每个人参与表达、参与争论、寻中客观继而团结起来,建立起一个多维度的戏剧创作空间。何念谈到刚毕业时向他的老师李建平请教,李老师说当导演是一个实践的科目,“要去多做,等你做了五部作品以上以后,你啥事儿都遇到了,你啥事儿都知道怎么解决了”。从那之后,何念决定只要能做的东西,就一定把它做出来。

1

积累创意,开发题材

年之前,何念的集体创作是来自于演员,回想起那段在排练场的时光,何念说道从题目开发到所有的细节,都说和演员一起磨出来的,痛苦且困难,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可能才会有一点干货出来,整个过程可以用大海捞针来形容,但也让何念肯定了集体创作的重要性。

之后,何念对工作方法进行了调整,先和编剧开发题材,开发若干题材。用创作题材的方式写日记,何念会在电脑中新建一个「待办」,记录每天讨论的灵感和创意,这个灵感和创意有的是从讨论中来,有的是从每天的新闻或是电影中来,每天花上一个小时或者40分钟的时间,去像整理书架上的书一样来整理每日灵感,日复一日,聚少成多,《深渊》《浪潮》……灵感可能都是来源于某一个小小的文件夹。

正在激烈讨论的《深渊》剧组

排练中的《浪潮》

“值不值得做?”“为什么做?”“现在当下合适做吗?”当素材积累起来,就进入到第二个过程——筛选,像是摘果子放进筐里一样,讨论这些素材能不能或者如何成为一个更为确切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内容会被Pass(淘汰)掉,当然,这些内容又可能随时被下一个项目利用起来,像一个源源不断的宝库,永远有待挖掘。

2

目标清晰,理性先行

从创意到实操,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和感性指导的、肆意迸发的灵感不同,真正的创作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何念导演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主题,通过自我梳理确定目标,梳理清楚自己的理性,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演出?我们这个演出要发出一个什么样的声音?

何念在《原野》排练厅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观点可能会相互碰撞,相互争论,但花大量时间去磨、去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值得的,只有目标清晰之后,大家都能够明确共同想去的地方,再用大家的才华、灵感来填充。人物关系、事件和情节的编织,一定要在主题确认之后,何念导演说“我一直在跟所有的编剧,我们在探讨的过程当中,我们说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把剧本推翻重新写,然后所有的人都会说我,给我起外号,说我是“推土机”,说我动不动把剧本推翻。不是我要推翻,是我们没有找到我们要表达的这个剧作的主题的时候,一切都是变量。”

3

将体育精神放到文艺创作中

对于艺术创作,保持创新和激情是非常重要的,何念提到赖声川老师讲过的,如果给你一只话筒,这个话筒可以向全世界说话的。那么,你有没有话可说?如果你滔滔不绝,说明你有创作的动力和激情。

但是光有激情当然远远不够,很多人觉得做文艺是等待灵感降临,但是何念导演觉得是有方法的,创意是会枯竭的,因为何念有过做体育生的经历,所以会将体育精神放到文艺创作中,他认为就像体育训练中每天花时间去练体能和肌肉一样,创意的产生也有赖于日常的训练,比如前文提到的每天设置待办、保持看片的习惯、经常去讨论等等,通过常规化的训练来保证创作的活力。

篮球场上的何念

《原野》《浪潮》《深渊》的创作历程

1

《原野》与《浪潮》:经典的当代性如何传达

提到《原野》,最大的挑战就是对经典的再创作,《原野》是戏剧大师曹禺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个两难情境下命运的复仇悲剧,此前也有无数版本。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在开始工作前,何念和他的创作团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部戏的主题是什么?我们要做出什么样的戏?

《原野》的关键词是“复仇”,复仇就是《原野》的母题,确定了主题之后,何念的团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内部消化和探讨这个主题,最后确定下来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原野》,它应当是给年轻人看的原野,是一部年轻的、实验性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传承价值的《原野》。

话剧《原野》剧照

到了下一个问题,如何呈现这样的《原野》?首先充分运用了《原野》的第三幕,主人公仇虎在空旷的原野上发现自己复仇成功之后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快感,变得崩溃和癫狂起来。何念也沿用了曹禺原作中的风格,同时增加了肢体的呈现方式。在分析了诸多现实中的仇恨和之后,何念和他的团队设计了循环往复的轮回的方式来呈现,多次复仇告诉大家这件事是无解的,“我们只有把复仇的代价,复仇的结果,复仇的痛苦展现给观众看,以后告诉大家当我们施暴的时候,我们有可能种下仇恨的种子的时候,我们要慎重。”

肢体的运用是《原野》的另一个特点,何念谈到之前在纽约学习戏剧的时候,看到舞蹈剧场的演出,感受到肢体给带来的那画面,刺激想象,戏剧就是台上给观众提示画面和台词,让观众自己能够脑补更多的画面,这才是成功,所以除了台词之外,要找到更多的手段去丰富台上的信息量。

舞台剧《浪潮》聚焦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位烈士的历史故事,《浪潮》和《原野》有相似的地方,就是需要去解构这个情节,让观众直面戏剧的本质,也就是母题先行。

何念分享了《浪潮》最初在排练厅有趣的创作过程,三十个演员和十几位主创,面对素材和《浪潮》这个名字,每个人发一张纸条,写出对这部戏的想象,大概是什么模样,用一首歌、一部电影、一幅画都可以,比如有人写《辛德拉名单》,有人写《蒙娜丽莎》、《走向共和》......把所有的概念写在黑板上,再去梳理,再一个个去测试。对《浪潮》这样主旋律主题的创作,何念称也是第一次,整个创作过程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写了七八稿才确定下来,希望能够把《浪潮》中令人感动的故事传达给观众,导演希望能够传达出作品的当代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中,这也是为什么《浪潮》中所传递的的角色和思想都非常具有当代特色,包括女烈士冯铿的斗争故事所体现的女性价值。

左:冯铿;

右:舞台剧《浪潮》钱芳(饰冯铿)定妆照摄影:陆宇烁

冯铿(《浪潮》中的女性角色),广东潮州(今潮安)人,又名岭梅。女。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五卅运动期间,积极参加潮州地区反帝爱国斗争。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龙华,为“左联五烈士”之一,是左联五烈士中的唯一一名女性。著有小说《最后的出路》、《重新起来》、《乐园的幻灭》等。

2

《深渊》:技术性和悬疑性的挖掘

提到《深渊》,何念认为悬疑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背后还是要阐述情感,挖掘背后隐藏的人性,探讨人性、探讨价值和哲学问题,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悬疑,依然要确认主题。但是在悬疑上,技术性要做到3、4次的反转,但最重要的主题还要通过时间去挖掘。相较于《原野》等作品,原创的作品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的过程。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深渊》的特色之一就是即时摄影的应用,从《深渊》到《心迷宫》,即时摄影似乎成为了何念导演的一个特色,何念说在悬疑电影中,会使用镜头语言来表现细节、制造气氛,所以希望尝试一下能不能用电影讲述悬疑故事的优势叠加到舞台上。

《心迷宫》中的即时摄影

何念请到了摄影师蒋运参与进来,在排练厅经历了一次次的磨合、拍摄,同时,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难排的原因,从舞台灯光的比例到舞台设计都需要增加镜头和电影的逻辑,等于是改变了一种工作方式,在排练的时候,基本上在排练厅搭建了1:1的场景,每天拍完再看回放,寻找每个演员的表演尺寸,在镜头面前,舞台剧演员一开始可能会不适应,要顾及到镜头,需要演员控制好面部表情,又要同样有戏剧张力,在镜头面前一气呵成。经过长时间的打磨,最终呈现了这部广受好评的悬疑故事。

《深渊》中的即时摄影

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何念导演真诚地分享了他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科学的创作方法,让我们了解到了“高产”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积累,是激情,也是理性,是热爱,也是坚持。下期云笔记将继续为大家总结何念导演身为团队“管理者”的经验和故事。

同时也欢迎参加过本场“戏剧云对话”活动的观众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戏剧云笔记何念的创作秘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