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慈眉善目,方面大耳,一脸佛相,兴致来临便妙语连珠,直抒胸臆。寥寥数语,便导入语境,引起共鸣,慷慨聆听,欲罢不能。在大家感慨沉醉之时,他却有可能会戛然而止,细观之,已是小憩,甚至会传出轻微的鼾声——真是心大无挂碍。可当大家嫣然一笑,正准备转移话题时,他却忽然端坐,不但方寸不乱,且谈吐更加风趣诙谐,引人入胜。
这位艺坛奇才,就是当代著名艺术家郭丰,一个堪称百分之百真性情的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特质,才铸就了他不一样的艺术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位双证艺术家,在中国艺术界,虽非独步天下,但的确是凤毛麟角,而且在这两个领域都能摘金夺银、卓有建树者,更是寥若晨星。
文/田地
客观的讲,刚刚迎来人生一甲子,拥抱耳顺之年的郭丰,经过岁月的沉淀和人生的打磨,其画风和字形已逐渐定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韵味,并进入鼎盛时期,迎来了他个人的高光时刻。当然,也收获了大批铁粉的追捧。
当代著名艺术家郭丰
在中国书画市场遭遇断崖式下跌的大背景下,曾经一度疯涨的虚高价格,被彻底打回原形,给大批艺术探索者带来重创,甚至迫使一部分艺术家不得不改换门庭。而郭丰的作品,却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逆势增长。尤其是精品,更是如此,哪怕是一幅扇面,或者一个斗方,依然保持在每平方尺3.6万元的价位。这对某些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怦然心动的天文数字。虽然作品的价格,尚不能与作品的实力划等号,也不能完全反映艺术家的整体风貌,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作为衡量一个艺术家艺术成就的重要参照。当然,为了慈善事业,郭丰也会毫不吝啬地拿出一些作品参加公益拍卖。虽然所得款项全部捐助,但每幅作品都有绝对的品质保障,这就是郭丰——一个无论从画品,还是人品上都很难挑出毛病的人。近年来,随着郭丰人气指数的迅速窜生,自然而然地成为艺术界的翘楚:领奖台上频频现身;荧光屏下,屡屡登场;笔会邀请,应接不暇。
深厚的文化底蕴,夯实了郭丰生命的底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人的成功绝非偶然。翻开郭丰的人生切面,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位祖籍山东,生在北京的人生幸运者,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不但承袭了孔孟之乡的文化因子,还饱受天子脚下皇城根的历史浸染,以及以京剧为业、酷爱书法的父亲的言传身教,再加上他超高的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以及他对八大山人等古代先贤的顶膜礼拜,使郭丰在人格成长的路径中,烙下了生命的底色,也为他日后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更为他艺术风格,甚至艺术流派的形成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人调侃说,从郭丰的作品中,能够找到“山东大汉”的豪迈洒脱和“北京爷们”睿智幽默。还别说,仔细对照郭丰的作品,还确实有齐鲁力道和燕京底蕴的基因传承。当然,这一评价,虽然不能让所有的人都认同,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恐怕是对郭丰作品的最好解读。至少,在大批作品精神缺钙、底蕴缺失的当下,郭丰的作品,的确算得上是一股碧波清流。
郭丰生性坦荡、为人豪放,这一特质,在他的画品中得到完美诠释。应当说,他和艺术结缘完全是性格使然。特别是在他就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中国画名家班”之后,潜伏在骨子里的艺术细胞得到了彻底激活,而爆发出少有的才情。他喜欢工笔画,更钟爱写意画,因为,这更接近他个人的特质,因此,在听取有关专业人士的建言后,就把写意作为他的主攻方向,也正是这一选择,不但成就了他个人的艺术高度,也为中国画坛留下了重墨浓彩的一页。
有人说,艺术家的成长靠的是运气,的确,中国书画的发展也确实走过了一段儿癫狂的路,也让很多人一夜成名。更吸引了大批的人跨界涉猎书画领域,企图靠书画来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发誓做“红顶艺术家”。但市场回归常态之后,将很多人的梦想砸的稀碎。而郭丰的成长,靠的却不是运气,凭借的完全是个人实力。别的不说,仅扫描一眼他的工作室,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他的内心之所以强大,之所以敢天马行空,完全是事出有因、兴趣使然。工作室目及之处,清一色的真迹墨宝,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林散之、黄胄等近现代名家作品,尽管尺寸有别、装帧各异,但却形成一个足以让人心灵震撼的艺术气场。尽管艺术大咖们的集中“驾临”,让整个空间变得狭窄,但却撑起了一个十分豪横的艺术天堂。当然,在不起眼的小角落里,也会看到码放整齐的郭丰作品专辑,以及插在花瓶里的残荷败叶芦苇之类,虽已枯萎,却极具生命力,也为郭丰的创作提供了更直观的参照。相信,任何人置身其间,都会感受到什么叫文化、艺术、学养等词汇背后的冲击力。整天接受这样的艺术熏陶和洗礼,想不成长都很难。
谁曾想,一个追求艺术创新的天才艺术家,却偏偏又是生活的宠儿,上苍似乎特别眷顾他。一次,郭丰应邀参加活动,一位退居二线的国家领导人看他颇有佛相,就主动与他打招呼,当得知郭是位艺术家时,更是赞赏有加。不但与其握手合影,还邀其同桌就餐。特别是席间,领导的一些勉励话,更是成为郭丰推动艺术事业不断走向巅峰的精神动力。如果郭丰就此发挥,对他个人知名度的提升,一定会有很大的加持效应。但他有自己的尺度,守住了心中的底线。即便有好奇者追问此事。他也三缄其口。因为,这样做,维护的不但是国家领导人的崇高威望,还有对书画艺术的无限敬畏。在郭丰看来,如其花费心思做一些表面文章,还不如脚踏实地,在字画上面下些功夫。因此,他的作品,总是超凡脱俗,与众不同。郭丰的作品往往是小中见中大,平里藏奇,不像流行画风那样,为了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故意加大篇幅和色彩浓度,以此来捕捉眼球,来增强震撼效果。但郭丰也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是独辟蹊径、剑走偏锋。借一草一木,一花一鸟,表达心中丘壑。比如,他笔下的写意三思图,虽画面简单,但重墨浓染。几个丝瓜的轮廓,虽上不见青天,下不见厚土,但天籁尽显,不但让人感受到丝瓜旺盛的生命力,还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让人产生无穷的想象空间,不但养眼,更能润心。能让人从植物茁壮成长的态势中,引发深层思考:人即便是春风得意,也不能妄自菲薄、得意忘形,需要三思而后行,这也正是作品所传达的意境的精妙所在。
郭丰的写意作品
郭丰的画只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不但闪耀着类似八大山人创造的寂寞荒寒的空间意境和孤独冷僻的艺术造型,更有郭丰自己的内心独白。在郭丰看来,中国写意画的用笔,虽贵在力道的表现,,既所谓的“力透纸背”“力能扛鼎”,但绝对不是张牙舞爪、肆意妄为的蛮荒之力,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再加上郭丰自身幽远豁达的禅宗悟性。从而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熟悉郭丰的人,大多将其称之为画家,其实这样表述并不准确,至少不够全面,因为,郭丰不但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而且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郭丰的书法,苍劲恢弘、老辣古拙,轻似蜻蜓点水,重若高空坠石,势比苍龙摆尾,气如利剑出鞘。既有蛟龙出海的威猛,也有虎啸山林的霸气。尤其是他将书法的狂放笔意导入画端,或者将写意的画风融入书法,使二者遥相呼应、相得益彰,都为作品的烘托增添了磅礴的气势。
郭丰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
难怪,郭丰法名妙荣居士,别署半荷塘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自身的写照,他是在用作品来诠释自己的人生。
优秀作品,不是硬性挤压,而是灵魂的自然喷涌
在中国书画市场远未走出低谷的今天。很多艺术家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大量作品的堆积,带给艺术家的不但生存空间的挤压,而是看不到曙光的心灵拥堵。而郭丰恰恰相反,正迎来他事业的黄金季节,处在如日中天的上升阶段。作品自然也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因此,有人劝他,为何不趁此良机,减少社会应酬,压缩养生休闲,多创作一些作品呢?但在郭丰看来,优秀的作品是情感的自然喷涌,是一种无法遏制的创作灵感,而非人为的强制挤压。他对待作品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倾注所有的情感,绝不能粗制乱造。哪怕是些许的不满意,也不能投放市场。那样做,虽然能让口袋里的银子饱满充盈,但失去的却是艺术水准,贬损的却是自己的人格,这就与自己长期坚守的道德底线和艺术境界完全背离。
郭丰的扇面作品
因此,郭丰在书画界就显得十分另类,他用大把的时间去应酬,去养生,看似有些不务正业,其实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应酬,在他来看来,这都是艺术家创作不可或缺的心性磨练和动力源泉,也只有好的心态,才能让创作激情发挥到极致。事实也正是这样,一日,郭丰脑洞大开,激情四射,有一种无法遏制的表达欲望。于是,便屏气展纸、挥毫泼墨,一口气画了八幅作品,个个堪称经典,幅幅俱是神来之笔。
郭丰的写意作品
虽然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家国情怀,但艺术却没有国界,虽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传承,但对美的追求却是高度的一致,因为所有的艺术精粹都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之光。也许,郭丰的作品遵从了这一规律,不但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在国际上,也迎来了一片叫好之声。近年来,他应邀参加了美国、日本、韩国等16个国家的高端艺术交流活动,和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同台献艺,获得不少褒奖,也被不少收藏家们普遍看好,纷纷押宝。
“树大招风”,鉴于郭丰在业界日渐声隆的名气,有不少人甘愿拜其门下,去追随他的艺术脚步,但郭丰总是好言相相劝,因为他深知,有些东西可以复制,但有些东西则永远无法克隆。这涉及到一个人的天赋、才情、方法、学养、眼界、审美、品位、意志力等多种元素,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吃艺术这碗饭,稍有不慎就会误人子弟,而贻害无穷。因此,目前,其麾下仅有三五弟子而已。正是他的这一严谨的治学态度,却给更多的人带来了希冀与期待,希望郭丰能早日敞开胸襟、广收门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便是郭丰流派的正式登场。
郭丰喜酒善饮,但从不贪杯,他认为好酒是用来品的,好画,好书法,亦是如此。
品酒、品画、品人生,好一个潇洒的文人雅士!
养生、养德、养心境,好一个豁达的丹青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