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反映了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乍动是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文案也可由此入手:
细雨绵绵,雷响春始。
春雷响时,春光不远。
春雷惊醒冬眠的大地。
新雷震响,惊醒万物生机。
祥雷始惊春,微雨润万象。
心有猛虎蔷薇。春,正好大地惊雷。
轻雷惊春桃李开,灼灼芳华景色荣。
惊蛰的蛰有“动物潜伏”之意,可引申为蛰伏:
蓄势而蛰,应势而惊。
不甘蛰伏,才能令人折服。
蓄势已久,期待春来绽放。
蛰伏一世繁华,惊艳岁月芳华。
所有的蛰伏,都在为更好的飞翔蓄力。
每一段蛰伏与韬养,都是为了厚积薄发。
人生每一段蛰伏期,都等着一场潜心酝酿的惊雷。
万物复苏,春日之景别有一番滋味:
唤醒万物,复苏山海澎湃。
春雷醒蛰,世界恣意盛放。
雨和雷的对白,为春暖花开铺排。
春雷滚滚唤春天,春日灼灼花似锦。
雨过花开渐繁盛,雷鸣春醒万物生。
一夜惊蛰雨,惊醒了昆虫,催艳了桃花。
惊扰春日酣眠的不是春雷,而是满园的花香。
去听一声惊雷,敲醒久已困顿的心灵;去看一场桃花十里,唤醒自己对美好的爱意。
这世间最惊心动魄的美,莫过于春雷启鸣。惊动了万物,继而赐予万物复苏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