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的饭店、商铺陆陆续续都复工了,但也有一些没能撑下去,关掉了。
颇有一些,是开了很多年的老店,都习以为常了,平时也没有觉得怎样。但有一天家里停电,走到小区便利店去买蜡烛,看见空荡荡的店铺和反着光的玻璃时,还是滋味复杂。
这些不起眼的小店,就像生活里的各种毛细血管,也曾给人说不出的安全感。
BBC在今年新出了一个纪录片,讲的也是街角小店的故事。
《时光倒流》(BackinTimefor...)是BBC早在年3月就开始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每期都涵盖一个怀旧主题。
今年放出的最新一期,是《穿越时光的街角商店》(BackinTimefortheCornerShop),带领大家重回记忆中的童年小店。
这档节目将一个个生活话题以情景演绎的方式呈现出来,追溯它们过去几十年里的变化。
你可以把它看做特定时期,家庭生活的缩影;也可以把它放大到历史时间线上,假装自己是位人类学家,开始考究某一特定生活方式的演变过程;甚至还可以展开联想,看看自家老相册里是否有也类似的故事发生。
虽是科普类纪录片,但在时光穿梭中,以旁观者的身份反观那些熟悉的日常流程,除了历史的厚重感外,还带有时间本身的怀旧感和陪伴感。
第四季《穿越时光的饮食》(Backintimefortea)
本期,制作团队花费数月时间改造了位于英国德比郡巷(DerbyshireLane)拐角处的商店,从这家小店出发,和店主阿尔登(Ardern)一起回顾上至维多利达时代开始的小店生活。
在这里,57岁的父亲大卫(Dave),50岁的母亲乔(Jo)将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山姆(Sam),奥利维亚(Olivia)和本(Ben是最小的儿子),一起接管祖父母曾经经营的小店(位于英格兰谢菲尔德西南部郊区的Meersbrook)。
他们将在主持人萨拉·考克斯(SaraCox)和社会历史学家波莉·罗素(PollyRussell)的带领下,重新学习杂货店的“生意经”。
BBC主持人说:“阿尔登一家将踏上一次非凡的时空冒险之旅。通过持续近百年的店铺经营,发现不断改变的销售方式,以反映出小店外,不断变化着的时代大背景。”
五口之家将在商店里居住、工作,“亲眼见证”冰箱、耕种机的诞生,手工制作食物,并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要,重拾邻里生活的亲密。
“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他们需要为商店烘烤自己的柜台商品,手工称量和测量松散的商品(如茶,面粉和糖),并用马车来送货。在未来的几年中,他们还将发现工业时代带给谢菲尔德(Sheffield)的巨大的影响。”另一名主持人补充道。
习惯了自选超市的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街边小店在上个世纪可起着“饮食风向标”的作用,所有新鲜事物都从那里流出,成为街区文化的一部分。
波莉解读到,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小店店主)多少有责任告诉大家要吃什么,也有义务负责大家的饮食。
BBC主持人巴比塔·夏尔马(BabitaSharma)几乎就在杂货店中长大,他们一家人在经营的店铺里吃饭、睡觉、工作,靠买卖商品交友谋生。
“在维多利亚时代,一排排网格状的房屋是为了应对蓬勃发展的城市人口而设计的。街角的小店逐渐成为服务这些社区的一种方式,并且重要起来:任何在街角开店的家庭,都会立即被推进到社区生活的前沿。”夏尔马讲道。
她说,顾客不会因为小店里地板老旧肮脏而厌烦这里,相反,一切过时的陈设都像是时间赋予的勋章,证明这是家经营许久,并受到顾客认可的老店,让人感到安心。
而柜台外的任何变化也都逃不过店主的眼睛,为了留住顾客,他们需要做出改变和尝试。
“穿越”回年的阿尔登一家开始挑战在没有冷冻设备的情况下,自制冰激凌。
在此之前,冰块曾是昂贵的商品,要从遥远的挪威冰湖切块运送回英国。随后电冰箱的发明使得冰块可以在工厂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让冰块渐渐流入寻常百姓家中。
大块的冰砖被直接送到街角商店,阿尔登一家需要赶在冰块融化前,尽快使用。
敲冰、研磨,再将它们同黄油和鸡蛋粉混合,最终的冰激凌要通过一个复杂的搅拌装置,耗费几个小时才能制作完成,还可以根据喜好,在其中加入巧克力薄片。
古法制冰或许没什么新鲜的,但我猜,胡萝卜棒棒糖你一定没听说过。
阿尔登一家回到年,受二战影响,糖果在四十年代算是紧俏物资。而那会儿因为农民种植了过多的胡萝卜,导致大量剩余,这些色彩鲜艳而又坚硬的水果马上吸引了工厂的注意力,削皮加工,放在木棍上,“假扮”成奇特的健康糖果,成为小孩子的最爱。
制作过程中,小儿子本发出了自己疑惑:“胡萝卜棒棒糖就是插上棍子的胡萝卜,我想不通大家为什么不直接吃胡萝卜?”
而由于猪肉在二战期间一度短缺,小店还推出了类似培根的羊肉咸肉。现代人眼中的黑暗料理,可是那会儿大家解馋的菜肴。
街角小店就像时代广播站,把工业科技的进步全都反应到商品中,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店中每件新品的推出都有迹可循。
不过,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飞速发展,大型超市和在线送货的确是诱人的选择。在新一期的穿越系列中,阿尔登一家也体验了智能送货的便捷。
顾客只需在手机软件上下单,等店主配好订单,送货的任务就交给机器人了。
这些移动的小箱子会根据下单地址,把商品准时送达。
随着城市规划的开展,包括烟酒店,小吃摊等一系列老式建筑被重新规划,只有少数老街还能零星看到隐藏在楼区里的街角发廊,或街角便利店。在年轻一代眼中,小店是过时而又落后的存在,他们很难体会从小吃到大的老字号情结。
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相似的连锁商店——相似的装修,相似的布局,时髦的物件几乎无关情怀,但却都讽刺地讲着品牌故事。
便捷高效的连锁商店暴露出,工具化时代的遗憾:个人化的色彩越来越少,没人有时间停下脚步,购物仅是购物本身而已。
新的系列录制结束时,主持人萨拉说:“我们之前的一代人曾经历了一段疯狂的时光,他们驾驶着巨大的柴油车一路奔向马加拉,而如今我们凡事都需更加小心。“
便利小店在街头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模糊了现实与艺术幻想间的差别。
80年代的朋克乐队TheJam在歌里唱到:“挂起了‘关门’的牌子,街角那家商店的那个人在做什么?最后一次,然后他跟他说再见,他知道这是一种艰苦的生活,但是做自己的老板真的很好。”
小店不同于大型连锁超市:唯数不多的货架不至于迷路,也不会给人以压迫感,货品虽少,但能解决急需,贴心地照顾起社区居民的生活喜好。
它似乎一直在角落里,邹巴巴地还带着灰尘,却能魔法般地同购物者互动,把买进卖出的经济行为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四个毕业生》(RealityBites)中的场景
拍摄《穿越时光的街角商店》时,主持人萨拉坦言,拐角小店与自己的生活有着非常私人的联系,在那儿永远不会单纯购买食物。
她解释说:“街角商店是我被允许独自前去的第一个地方。那是我独立的开始——你的母亲正在煮茶,她需要鸡蛋,或要点牛奶来泡茶,再或其他什么。”
“我那会只有六七岁,获准独自穿过一条小路,走去路尽头的小店。我记得店面很小,可绝对塞满了食物。我走进去买四分之一的糖,和其他母亲交代的东西。他们还让我给奶奶买烟。我过去常常带着一张小纸条进去,(店主)会把奶奶要的烟递给我。”
她还记得自己在那里买了人生第一张彩票,并确信自己能中万英镑的大奖,没想到,最后一分也没得到,那种失望至今难忘。
艺术家达温德·班萨尔(DawinderBansal)曾在伦敦做过一场名为詹博电影院(JamboCinema)的沉浸式艺术展,拼凑出自己30年前的生活场景。
班萨尔介绍说,她的父母曾在哈罗街(HarrowStreet)开店,年店铺关门后留下了很多库存,意外探索仓库,让她意识到这些老物件是东南亚移民文化的重要标志,从而激起了她的创作灵感。
展览一角:满墙的录像带
班赛尔还发现,回忆有助搭建共同的桥梁,重现记忆之地更易于唤起人们的共鸣:熟悉的场景和往昔的经历常常牵引出某段特定的记忆,让人们短暂抽离现实的不确定性,重新寻得稳定感。
展览一角:儿时卧室
甚至,有时只要想到特定的味道就能搭建起回忆的场景。
北岛在《城门开》里说,关于北京,首先让他想到的就是气味,闻到冬储大白菜味儿,脑海中就闪现出:“立冬前后,副食门店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变的孤寡老人。”
副食门店是专属老北京的中式经历,而早在上个世纪,相聚街角小店也是谢菲尔德居民的重要活动方式。
人们在那里庆祝重要的日子,联系邻里感情,举办慈善捐款,经济危机时,还会组织志愿者来店工作,共同度过艰难时刻。
“在当地商店中,我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密感,而在超市中却没有。进入本地商店时,你很有可能会认出工作背后的那个人,更有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这具有熟悉感和安全感。”社会历史学家波莉补充道。
很多老式小店都是家族式经营,店主还会亲自“坐阵”,他可以看到进进出出的常客,发现他们的改变,也分享他们生活的起起伏伏,这种亲切感是任何大宗超市都比不了的。
斯蒂芬·金中篇小说《迷雾》改编成电影,影片以一家小镇商店为中心
这是个有人情味的复古之地。
有关食物和商品的记忆会随着时间淡去,但小店建筑本身联系着太多回忆的故事,那个曾经让夏尔马感到束缚的家族小店,如今成了她童年回忆的全部。
它陪着你长大,掺杂着糖果的甜蜜和香料的辛香,把街角便利店的市井气混着成长的扭捏经历,一起留在记忆里。
小店或许几经转手,店主也更换了几轮,但不管时代怎样变化,它始终在街角矗立,成为那个让人安心的,不变的老伙计。
或许,这也是街角情怀让人着迷的原因。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