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创作我们就会想起“灵感”这个词,写文章的、画画的,编剧的、作曲的……概莫能外。
我们常常为找不到灵感苦恼,它似乎总是离我们很远,越是着急就越是找不到。
可是有的时候,好像它又会突然出现在眼前,清晣明了,于是我们兴奋雀跃。
作为一种灵通感应,它几乎都是突然闪现,与我们心灵相通,不期而遇,显得神秘莫测。在万般无奈的时候,只好试着祈求上天,赐给我一点灵感吧!
当然,这种祈求並没有用,即使是一而再,再而三。这么说,好像我们是很难找到它了。
究竟能不能找到它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它应该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潜伏着,不到一定的时候,一定的场合,千呼万唤也不肯出来。
它应该是一种经验,是由我们的经历而丰富起来的,是由我们读生活的万卷书、行人生的万里路累积起来的。
灵感的出现,也许是某一事物翩翩起舞,挑逗了经验的神经,引发起我们的联想,因而触类旁通;也许是某一事件匆匆赶来,拨弄了经验的末梢,引起我们的推断,因而机缘巧合;当然,也可能是两者不期而遇,发生平和或激烈的碰撞,因而火花四溅;或者还可能是……
灵感的确很神秘,不过,我以为它逃不出经历、经验的范围,当然它很可能就在这个经历、经验的边沿,只要有别的什么事物、事件和它擦边而过,或者不小心碰了一下,擦出了火花,碰出了声响,奇迹就发生了,那也许就是灵感。
经验呀,永远面对着新事物、新事件的摩擦碰撞而浮想联翩,猜测推断……因为它必须给出新的答案,所以说灵感一直都在。至于能否找到它,那就看我们是否有心、是否留意了。
我下面附一张歪作《残月》,有些朋友看过,不是因为自我感觉很好,左晒右晒,而是想探索灵感来自何方?
残月我其实根本就没有看到过夜晚的鹰,由于视野不够开阔,好像也没有看到过大师怎么画夜晚的鹰。我只见过斑鸠、麻雀、猫头鹰之类晚上栖息的样子。
那天画它时也没有想过要画一只晚上立在岩石上的鹰,但是待松、鹰画完,觉得天空中似乎太空了一点,需要补充点什么,云?远山?太阳?不好,用残月吧,我抓起笔随手就加上去了,並且立即标题、落款、用印。
我相信这鹰是我见过的猫头鹰的影子,或者是那小雀儿的化身,是生活经历、经验在我黔驴技穷、无计可施时的抗争,当然也不能排斥那事物、事件接近我的经历、经验时的碰擦,也许这就是那次创作时灵感的出处。
月夜如果灵感真的是来自这些地方,如果我们希望找到灵感,那就到生活中去体验,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细细品味,慢慢探索,不断累积。等到那碰撞和摩擦发生的时候,我想一定会出现一动的灵机,灵感也就不期而至了。
惯看秋月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