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脚板,亦被称为脚踢板或地脚线,在室内设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核心功能在于衔接垂直墙面与水平地板,不仅美化了界面交接处的过渡,更在结构上扮演着关键角色。踢脚板的设计、颜色和材质都蕴含着深厚的学问,旨在保护并隐藏地面与墙面的接缝,从而增强墙面与地面的稳固性。在精细的装潢中,天花板与墙面之间的过渡空间,也往往依赖于踢脚板(或称墙面饰板)来巧妙衔接。踢脚板的概念同样可以借鉴到平面或包装视觉设计中。虽然包装是三维的设计艺术品,但通过巧妙运用踢脚板的设计理念,在两个界面或独立信息面的交界处进行精细处理,同样可以提升设计的整体美感。这种细腻的设计手法,无疑会为包装设计增添更多分数。在平面或包装视觉设计中,踢脚板的概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的眼球在追踪平面上的视觉信息时,它通常会以流畅的水平或垂直方向进行移动。然而,当突然出现另一个平面或空间时,如果没有适当的过渡机制,如踢脚板的设计,就可能导致视觉上的混乱和误解。在商业设计中,每个环节都承载着特定的价值。如果设计中的某个环节处理不当,包装所试图传达的信息就无法准确、顺畅地传达给消费者,从而失去了设计的初衷和功能。因此,踢脚板可以被视为包装设计中每一个面之间的过渡机制,确保视觉信息的流畅传递。至于包装上常用的色带或飘带,是否都可以被视为视觉上的踢脚板呢?这并不总是正确的。对于那些视觉上装饰元素过多,或一条与多一条并无显著影响的物件,我们不在此进行讨论。然而,如果某个「踢脚板」设计在视觉传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配角」角色,那么它必然有其独特的功能。设计原理与中国文字的六书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将室内建筑中的「踢脚板」概念引入平面设计,正是「向物学」思想的体现。创意灵感往往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事物都能因此而融会贯通。在设计过程中,是否为物件添加「踢脚板」并非关键,更为核心的是,设计师在着手设计之前,需对所有元素进行深入思考,明确设计方案的动机以及旨在解决的具体问题。然而,当前存在一种现象,许多设计师过于注重电脑操作技巧,如线条、色块和PS技巧的应用,而忽略了设计的本质。这种趋势下,真正做到恰如其分与穠纤合度的设计作品,如同天边绚烂的彩虹,显得遥不可及。这究竟是设计教育的问题、个人品味的差异,还是市场导向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