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时有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其中不少学者都认为顾炎武是成就最高的那一位。顾炎武学识极其渊博,对国家典制,天文仪象,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都有着深入研究,而顾炎武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儒,跟他的勤劳以及聪明是分不开的。
天下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而有时候那百分之一的灵感要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这是爱迪生的原话,爱迪生是灵感与汗水兼备的人,顾炎武亦是如此。
史料记载,顾炎武十分聪明,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小的时候便能提笔作诗。但顾炎武却没有如《伤仲永》里面的仲永一样,顾炎武一直都没有浪费自己的聪明,持之以恒的努力着。
顾炎武小的时候读书有个习惯,秋冬两季节学习,春夏的时候温习。每到春夏来临,顾家都会给顾炎武请来四位声音十分洪亮的士子,围绕在顾炎武的身边,而顾炎武则拿去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经文,将经文交给其中一名士子,而注疏交给其余三人。这个士子便朗读经文中的其中一段,顾炎武在脑海中回忆,并说出经文的注疏,其余三人进行对照,顾炎武基本上都能说得全对,但也有个别的内容会忘记,这个时候那三人就会提醒顾炎武,顾炎武为了加深印象,便跟他们进行讨论。
朗读之人读二十页书后,再换下一个人朗读,以此类推,让每个人都有休息的时间。这个活不仅轻松而且还能学到知识,所以当时很多士人都会报名前来,其中不乏一些有名才子,有时温习过程中,彼此还会进行一些引申,而顾炎武总是能对答如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大些时,顾炎武便开始了自己的旅程。那时的他出门总是喜欢骑着一头跛驴,让自己的老仆牵着两头马,马上面驮着好几箱子书。每次到了一座城市或者村庄,顾炎武都会让老仆跑去买些酒,主仆二人坐在路旁边喝酒边聊天,并跟附近的人打探当地风土人情,顾炎武再结合所学。若是遇见跟顾炎武之前所学不相同的地方,顾炎武就一定要打开书本查个仔细,看看是自己记错了,还是时过境迁,书本当中记载的信息已经过时。骑在驴上的时候,顾炎武也从来不闲着,总是默默在心里背书,以至于常常看不见路过的朋友。
有一年,顾炎武曾客居北京,那时王士祯在北京做官,久闻顾炎武大名的他欣然来到顾炎武门前拜访,双方交谈甚欢。酒过三巡,王士祯突然好奇顾炎武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强的记忆能力,于是他随口跟顾炎武询问是否可以背诵十分生僻的《蛱蝶行》,顾炎武果然脱口而出,令王士祯钦佩不已。
汗水加努力,最终造就了顾炎武这位儒学大师,他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绝不过分。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顾炎武诗文选译(修订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23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