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老方,欢迎光临我的“方自学堂”!
本堂课我要分享的是有关“灵感”的话题。一共讲两点:第一个,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第二个,灵感是如何产生的。
01灵感的本质与前提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紧密相连。也就是说,灵感的爆发,需要“触发点”。比如接下来我讲的例子中路人的“背影”,就是触发点,即前提。
02灵感的发生过程我将灵感发生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灵感的)点燃、(灵感的)联想与融合、(灵感的)爆发。
这三个阶段展示了灵感是如何产生的。
▲“点燃”,依靠“触发点”举个例子。
第一个阶段。
你正在散步,眼神看着水泥地面,这时在你的前面有一个人,你好像也感觉到了,于是眼神上移,看到了这个人的后背。
“这个背影有些熟悉啊……”你心想。
这个人的背影,就是你灵感的“触发点”。它点燃了灵感之火。
第二个阶段。
这个背影挺熟悉,但就是不确定是谁。
你可能想到最近在公交或地铁上遇到的一个同龄人,又或者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我小学的同桌张三?咦,不可能,他没有这么高啊”、“这个发型有点像,上次跟他视频来着他就是留的寸头”、“不对,上次视频里的是个黄毛,这个人是白发”、“他是不是又染头了”、“不会吧,昨晚刚视频,还是黄毛呢”、“到底会是谁呢”……
这个阶段,你会随着“背影”这个触点做各种联想,再将这些联想进行融合、碰撞组合成“新联想的内容”,不断发酵。
第三个阶段。
你已经通过联想和融合获得了一些“已知条件”,凡事都会有个结尾,你也不可能老在联想和融合。你对自己的猜测抱有信心,“他就是张三”。也不知道你怎么这么自信。你兴奋地走近那个人,迫不及待地用你的大手将那个人翻转过来。
我想,你跟你喜欢的女孩表白,都没这么大胆和主动。
就当你把那个人翻转过来后,面对对方的白眼,“对不起,认错人了”。
“有病!”那个人扔下这句话,扬长而去。最终,这两个字将生发灵感的过程画上一个句号。
不过,老方认为,这里只是暂时的被画上了句号,其实还能继续生成。
也就是说,在“联想与融合”阶段实际包含了“联想与融合”跟“爆发”。
这个阶段由“联想与融合”跟“爆发”互相作用、循环。直到你想停下来休息。
所以,灵感的生成并不是全自动的,而是需要你的主动。你也可以随时停下来。
所以,凭空产生的说法,就像在说,“我吃饭是上帝在喂我,我就坐在那儿,他感觉我吃饱了就不再喂了”。这不纯属是个“饭桶”嘛[捂脸]
(详细流程如下:)
0总结灵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依赖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包括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日常的点滴,就像是一个个潜在的“触发点”,等待着在某个时刻被点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和融合,最终可能爆发出新的灵感。
好了,以上就是我自学总结出来的一些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爱自学的老方,期待在下篇文章中与你再次相见!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别忘了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