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开幕式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出席并致辞。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军华与意大利威尼斯市长路易吉·布鲁尼亚诺、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罗贝尔托·奇库托、意大利前副外长劳拉·芬卡托发来视频致辞。
03:46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活动现场嘉宾一起启幕
张旭在致辞中表示,威尼斯双年展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事之一,也是各国展示文化发展水平和艺术创造力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中国自年起以国家馆形式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推出了一批又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家和建筑师,向世界展示了根植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中国哲学思想、体现当代中国精神和价值追求的艺术语汇和优秀作品,以艺术为媒介,搭建起中外文化对话、交流、互鉴的平台。本届中国国家馆展览以“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为主题,在深入挖掘“院落”在中国文化中从居住空间到社群到城市基本单元的不同内涵基础上,展现中国的集居智慧和“院落”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无限可能,对人类未来共同生活所呼唤的创新思维作出积极探索,既呼应了本届双年展“我们如何共同生活”的总主题,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答。
李军华表示,中意两国文化交流合作源远流长,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不断推进更具特殊意义。威尼斯双年展作为中意文化合作机制的成员单位,也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受疫情影响,中意两国人民的正常交往受到较大影响,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务实合作并未止步。相信中国馆的开幕将让更多的意大利人了解中国的建筑理念、产品,也会让更多的中国民众更好了解威尼斯双年展的魅力与魔力。
布鲁尼亚诺表示,希望借此机会重申并巩固威尼斯与中国通过古丝绸之路建立起的友好关系,丝绸之路直到今天在经济、商业等活动方面依然有着标志性意义。今年中国馆主题“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不仅是向“院儿”这个空间致礼,也呼应了威尼斯居民的生活特点。中国馆所展示的空间和理念与威尼斯有着诸多共性。威尼斯居民在狭窄的街巷、小广场共同生活,孕育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并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正是秉承这种精神,即使面对疫情威尼斯也坚持举办双年展。感谢中方不仅继续举办中国馆展览,还以如此隆重的方式举行开幕式。
奇库托表示,本次开幕式证明了中国对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重视。中国馆的主题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威尼斯由城市小广场、走廊、街巷组成的体系与中国馆所展示的主题非常相似。文化交流让我们两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巨量文化遗产的国家走得更近,而我们相聚在威尼斯双年展也雄辩地向世界阐释,如何共同营造文化空间、拓展对话并促进相互理解。
芬卡托表示,威尼斯一直与中国各地保持着紧密的友好关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与意大利馆相邻,突显了两国之间的深厚友谊。年以来,这座场馆见证了中国参加双年展的历史,中国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们在这里展现了中国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创意与创新水平。疫情使我们经历了艰难的时光,但是我们对中国充满了感激之情,在疫情突然袭来时,中国给予了意大利巨大支持,而中国确认参加本届双年展,也使得我们的城市与我们的国家得以继续携手并肩,为我们的传统友谊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嘉宾在现场展开对谈
随后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与参展建筑师代表崔愷、中国馆艺术指导吴洪亮、岳洁琼、赵鹏等围绕中国馆的策展理念、呈现方式、特色亮点等展开对谈交流,并与在威尼斯中国馆现场的都灵理工大学教授米凯利·博尼诺以视频连线形式进行了互动。张利介绍,本届中国国家馆以“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为主题,回应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我们如何共同生活”,展览分为“共同理解I——灵感与干预”“共同理解II——经典与诠释”“共同设计——我的院儿”“共同感受——听院儿”和“共同治愈——每个人的故事廊”五个部分,参展艺术家、学者和建筑师围绕主题进行传统的阐释与当代性构建,借助新型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进行组织和设计,力图通过近件参展作品,为观众创造新鲜、独特,传统与现代、理念与实践交织的观展体验。
嘉宾在活动现场一起合影
活动现场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原定于年举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至今年举行。中国国家馆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展期将持续至11月21日。
展览介绍:
海报
“在加剧的割裂与不均中,
人类如何实现真正的共居”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的主题为“院儿——从最大到最小”,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策展人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参展人包括声音艺术家朱哲琴、AI艺术家何宛余,6位杰出的中国建筑师和6位权威历史学者,以及余位中国执业的优秀建筑师。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哈希姆·萨尔基斯(HashimSarkis)提出的总主题是“我们如何共同生活”(Howwillwelivetogether?),旨在探讨建筑如何促进人与人的平等、沟通与融合。它自然地让我们联想起一个最熟悉的原型:“院儿”——由多个家庭同时居住的院落。在中文的语境里,“院儿”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指这种院落的空间形态,又指在这种院落中居住的人的共同体——院落社区。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现场
院落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共同生活原型,它跨越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时代,长盛不衰。“院儿”还一直是中国所有传统城市肌理和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遍布于从最大到最小的各种城市建筑案例中,从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到平凡日常的胡同邻里。它不仅记载着过去的理念,更持续激发着当代建筑师与艺术家的精彩探索,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着启示。
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从过去到未来
位于威尼斯岛上军械库深处的中国馆,是一次围绕“院儿”这一主题的学术质询。为什么“院儿”过去能、现在也能、未来还将能让东南西北、三教九流的人彼此亲近?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体—空间编码,使得真正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社区能够在一个又一个院儿的基底上生成?院儿所承载的传统智慧将如何施惠于我们当下的建筑与空间思考,进而使人们更好的共同生活在一起,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在中国馆中,这一学术质询将通过如下5个部分加以呈现。
“共同理解I”——灵感与干预展览现场
第一部分:“共同理解I”——灵感与干预。中国馆邀请在中国执业的优秀建筑师通过在平板电脑上的视频,讲述与“院儿”相关的灵感和设计。来自五湖四海的百余位建筑师,结合“院儿”在不同地域、环境、技术、历史、社会、生活等条件下的不同特征,阐述从“院儿”的理念生发的代表性作品,通过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设计案例,在一条30余米长的屏幕长街里,讲述“院儿”如何成为凝聚城市社区的力量,“院儿”如何促使人们更好的生活在一起。
第二部分:“共同理解II”——经典与诠释。中国馆邀请6位中国杰出的建筑师与6位权威历史学者合作,展现对经典传统案例的剖析,构建当代诠释。6个作品以空间投影的形式,分布在6个暗房内,观众可以掀开帘幕,走入其中,与投影的作品产生互动。无论尺度大小,6个作品既注重分析经典传统案例中的“院儿”的文化特征、空间逻辑、形式语汇,同时强调时代背景下,与新技术、新文化、新生活的结合,
第三部分:“共同设计”——我的院儿。在这个部分,中国馆邀请AI艺术家何宛余通过算法训练计算机,对6位中国先锋建筑师的语汇进行深度学习,制作智能设计引擎,并以一款可交互的APP,帮助观众设计自己的院儿,让观众一同参与并沉浸在这个项目中。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现场
第四部分:“共同感受”——听院儿。在这一部分,中国馆邀请声音艺术家朱哲琴为中国国家馆创作一部多相位声音作品《院听四相》。艺术家运用采样技术和数位编辑以及高科技音响器材,在展览空间进行了多相位的声音互动,并以院儿为聚合运动与思境的能量场的抽象空间展开创作,将时间与运动基础频率作为载体,承载不同相位的步态律动、思境以及能量流的转化与互动。这个大型的声音装置可将观众带入一种全新的旅程——“院儿”的感官体验。
第五部分:“共同治愈”——每个人的故事廊,位于中国国家馆的“院儿”(花园)中的凉亭内。通过锤丸、曲水流觞、秋千等15个日常院落生活中的案例,展览的第五部分分享了中国人长期以来创造性地利用空间“治愈”身心的故事。
(图文和视频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