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5月25日,中国药科大学与南京江宁高新区合作共建的“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启动仪式在药大举行。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赋能产业创新,建设中国最好的原创药物基地,抢占全球生命科技产业制高点,今天,中国药科大学与江宁高新区经过近2年的缜密规划,正式启动合作共建“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合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新药创制平台。
“这是深化校地融合发展的又一伟大的历史性创举。”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宁药谷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广基在致辞中坦言,“新药研发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是国家科技创新和生物新经济的战略制高点,重大新药创制也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国之重器。长期以来,我国药物研发仍然以Me-too、Me-better为主,真正属于原创药物的技术创新并不多,其中的制约因素有很多,但关键性有两方面,一是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开发脱节;二是创新链和产业链脱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新药创制的源头供给作用,做好底层的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同时,我们还要瞄准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重大需求,重视原创药物的应用开发,进行有价值的创新。”
作为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链“一谷一镇三区”之一的江宁高新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聚力打造“江宁药谷”产业新地标,凭借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丰富的科教资源,提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在新药创制研发领域取得了多项领跑全球的重大突破,如前沿生物“艾可宁”、传奇生物的CAT疗法等,已经成为江苏省、南京市乃至全国新药创制的重要承载地,“江宁药谷”正在成长为中国原创药物的新引擎。
王广基表示,“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并承载着这一使命重任。该研究院将建设功能完善、涵盖药物研发全链条的“二中心八平台”,充分发挥中国药大在专家智库、学科优势、人才资源方面的溢出效应,高起点、高标准构建“新药创制+生命科技+生物医药研发服务”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提供从药物探索、药学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再评价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并接轨全球新药创新体系。建成后,有望大幅提升南京市药物创新能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孵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领先的原创药物。“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将中国药科大学与江宁高新区双方资源整合、禀赋联动,探索出了一条校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通过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新药创新生态体系,打通新药创制成果的产业化路径,将极大地带动一批全球顶尖研发团队和龙头药企投入到我国原创药物的创新发展事业。“江宁药谷”,一个蕴育着蓬勃生机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在悄然雄起。
“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将聚焦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复杂性疾病,建设功能完善、涵盖药物研发全链条的‘二中心八平台’。”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郝海平介绍道,“二中心八平台”具体包括“原创药物研发中心”和“中药大数据及新药研发中心”2个中心,以及“新靶标发现与确证研究平台”“人工智能与中药大数据分析平台”“药物筛选与发现平台”“早期成药性评价技术平台”“药物优化和绿色合成技术平台”“功能评价与临床转化研究技术平台”“智能高端制剂研发平台”“技术转移与项目孵化平台”等8个平台。
药物攸关国家安全、关乎人民健康,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是凸显了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性。江苏现在是全国制药工业第一大省,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作为全省“两落地一融合”的典范,江宁高新区怀抱中国药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汇聚恒瑞医药、正大天晴、康缘药业、南京传奇、前沿科技等多家知名药企,形成了颇具创新规模效应的药谷雏形。
“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认知。作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武器,疫苗已在全球广泛应用,但迄今却没有出现针对新冠的特效药物。”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表示,新药特别是创新药的出现是很难的,生物医药产业已来到深度变革的十字路口,“创新”二字开始触及灵魂。确切地说,新冠是一只“黑天鹅”,来势汹汹但并非不可控,更大的威胁是缓缓奔来的“灰犀牛”。一方面,生命科学领域“低垂的果实”几乎被采摘殆尽,国内外已多年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突破;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目前难以根治,严重制约国家高质量发展。我国有十四亿人口,单从药品消耗量来看,我们是用药大国;但从新药研究哪怕是仿制药制造来看,我们不是一个大国,更谈不上是一个强国。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在新药研发领域,有个“三‘十’定律”,即“十万个化合物,十亿美金,十年时间”,这意味着政府、企业、资本或是高校均不具备单独成事的能力。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中国药科大学拥有国内最顶尖的药学学科群,建有国内首屈一指的覆盖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大领域的药物研发全产业链条。原创药物技术研究院的设立,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动能。
来茂德坦言,对国内外生物医药顶级创新人才而言,接受药大的工作邀请,进可以实现转化、兑现价值,退可以潜心学术、教书育人;对“药谷”乃至全省、全国的药企而言,只要有创新灵感,研究院将为之提供国内最优质的全链条研发服务;对地方政府而言,学校和研究院将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的智库和瞭望塔,政策支持将更具科学性和方向性。只要充分融合“政产学研用”五大要素,原创新药出现的概率将大大提升。一旦出现1-2个重磅新药,必然会诞生1-2个行业头部企业。届时,南京作为省会的向心优势、全国高等教育第三城的智力优势、大都市圈的战略优势等等,将真正转化为发展红利,城市发展必能也必将跃至新的量级,真正实现“落地”和“融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葛灵丹
通讯员姜晨崔嘉跃周倩
编辑:蒋明睿
本文来自,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文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