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健
中医学博士
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曾供职于上海交通医院中医科,全科医师。擅长养生保健调理及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包括不孕不育症、子宫内膜异位、月经不调等。参加重大课题数项,出版中医专著一部,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医学世家
生于山东高密的李永健,他家离莫言的老宅也就几里地,中间隔着一片高粱地,他记得,夏天风吹过田头,高粱地里沙沙作响。
李永健祖上世代行医,他从小就在医书、药房里长大,太爷爷是远近闻名的中医,大冬天的,方圆百里的人都赶着马车来寻医,马车把门前的雪地碾出深深的车轱辘印。爷爷和父亲也都是中医,到他已经是第四代。永健从小和爷爷很亲,爷爷并不要求他死记硬背医书,爷爷偏爱针灸,喜爱熬制膏药之类,“他有个匣子,里面有五根针,纯金打造的,就用这五根针对付所有的病,金针度人名不虚传。”
他还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有一年下着大雪,村子北头有人生病,自己跟着爷爷踩着厚厚的积雪穿越村子前去出诊,病人头疼欲裂,在炕上痛到打滚,头往墙上直撞,爷爷拿出金针下针,不多久病人渐渐平复下来。他对这件事印象极为深刻,诸如此类的耳濡目染,慢慢地就把中医这根善缘血脉种进了他心里。
李永健说,爷爷特别推崇徐灵胎、*元御这两位儒医,他们本都是状元之才,文章好,医术好,是古代典型的中医人。
李永健的父亲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当时没有中医招生,报了建筑专业,毕业后还是回到家中的医馆继承中医,从抓药、包药做起,三年后跟着抄方,“做中医急不来的,时间不到,功夫不到,心境就不会到。父亲后来还是从事了建筑行业,但是退休后又研究起中医,经历世事之后,中医包含的不仅仅是医术,还有一番参悟的哲学。”
等到自己上大学的时候,金融、电子、外贸之专业火热,而李永健报的所有志愿都是中医,后来如愿考进了上海中医学院。
学医要学神韵
大一的课程并不紧张。他如鱼得水,开始看大量的文学作品,金庸、古龙的小说爱不释手,甚至有点向往身外的江湖。第二年专业课对他来说也很简单,几乎是一点就通,因为成绩优秀,本科毕业后免试直升了本校硕士。
读硕士的时候,导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方肇勤。方教授是一位真正的中医人,原先在中医古代文献所工作,学问深厚。当时,方教授刚刚美国访问学者归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相当前沿。因为李永健不喜欢做动物实验,他说至今仍感恩方教授特别给他设计了一个临床课题:中医证的流行病调查,研究肝癌患者。医院中医科主任唐辰龙教授为第二导师,“唐教授对我触动很大,她早上8点钟不到就开始看诊,中午来不及吃饭就喝水吃面包,一直看到傍晚,她不急不躁,问诊非常仔细。”永健跟着老师抄方,搜集病例,撰写论文,后来因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还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李永健说,自己跟过几十个老师抄方,如一些中医大家朱南孙、凌耀星、陆德铭、李建西、*、张建明、张再良、曲丽芳等。“很多是自己找去的,抄方除了是一种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医大师们的神韵。”
多年前,他曾经远赴成都拜访一位名医,买了一张绿皮车的硬座票,车上闷热无比,坐了40多个小时才见到那位高人。“那时候是有规矩的,不能用笔记,不能录音,不能拍照,不能坐,站着让你看已是恩惠了,我瞪大眼睛恨不得把老师面前那张方子吞进肚子,老师的字苍劲有力,力透纸背,字迹也隽秀。”医院附近的小旅馆里呆了七天,老师并没有直接传授他药方之类,只告诉他多读经典,话也不多。直到后来,他才领悟,老师不让自己死记方子,反倒让自己读到了中医的神韵。
他说,现在给学生讲课时,常常会不自觉讲起这段故事。
做个纯粹中医人
硕士毕业后,李永健医院中医肛肠科做住院医生,做手术,看门诊,开药方,管病房,医院中医外科的博士,导师是中医界第一个获得银蛇奖的陈红风主任,人很年轻,精神饱满,老师欣赏他对中医有一股赤诚,相谈甚是投缘。
读博士的时候规定必须要做动物实验,他最终还是打开了不愿做临床实验的“生死劫”。导师定的方向是乳腺癌的癌前病变截断研究,当时导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可提供全世界最新的文献资料。李永健狠啃了半年英文资料,终于开拓性地成为从美国引进MCF-10细胞的第一人。“导师有一股严谨的较真劲,反反复复摸索细胞的条件,不同药量配比,要获得导师的赞许非常难。”
他说,做科研很苦,不如临床看病看古书快乐。“当然,古典文献中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等好的哲学思想,是要继承的。这些没办法在中医上标准化,毕竟中医个性化要求太高。但是可以在中药上有一个标准,就像诺奖的获得者屠呦呦,中药,现代的科学模式,一个合适的标准,三个加起来才有了这个硕果,中医要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
博士毕业后,李永健医院中医外科工作。门诊病人越来越多,很多非中医外科疾病的患者也来找他。作为主治医生,三个半天门诊根本不够用,门诊病人太多,有病人还会直接跑到病房去找他,不过,李永健还是感受到了体制内对中医的种种限制,八年之后一次去香港行医的机会,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了体制。
中医里的领悟
从体制内出来后,他去了香港,本以为就此在东方之珠落脚行医,没想到因故无法考取香港的医生执照,只好做了半年的“黑医生”,“病人倒是不缺,他们不管有没有执照,只要看好了病就认你,并且还介绍给更多的人。”李永健在香港留下一身名气,至今还不时前往香港给人看病。
回到上海之后,他在某医馆坐诊行医。他擅长整体调理,“李家一直是脾胃论,太爷爷就走的是张仲景的脾胃路子,爷爷走针灸这条路,以针灸代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他们治病下药看得多了,也成了脾胃论的传承者。”同时,他拜民间高人紫极先生为师,他迷上了易隐派,“像脱发,失眠这样的病症就从中焦上下手调理。针用的不多,偏重用药,用药有时候轻灵,有时候凝重,重的时候丹参甚至用到一天一公斤。现在看病,没有那么多体制内的限制,眼里看到病人,心里想着治病,简单舒心,当个纯粹的中医人,很舒服。”
他用药常有神来之笔。有一个肺癌的老先生便秘数月,输液,灌肠,毫无效果,辗转找到李永健。“看过两次,也没什么效果,但是病人很信任我,继续来复诊。”
李永健想到紫极老师讲过一味药“蜣螂虫”——屎壳郎,这味药买了克,从外地寄来,打开很臭,熬了一次药,病人上午九点吃完药,去小区里溜达一圈,感觉有便意,赶紧往家赶,结果大便如喷射出来,把卫生间喷得到处都是——几十年的宿便都排出来了,病人喜不自禁。“屎壳郎是粪中工兵,才有这个效果。万物皆有灵,哪怕一块石头也是有灵的,中医讲的是一个悟性,取类比象,格物致知,一种形而上的东西。”
闲暇的时候,他就各处访寻名医。“民间中医人有本事的真的很多,我现在还是学习阶段。”他自嘲自己有博士的光环,博士代表自己科研能力,但实际看病真的是从草根走出来,从农村一花一木走出来,草药,草医,这些始终是他的修为,打坐,参禅,修炼自己。“过年的时候我去清迈禅修了一个月,提升很快,古人说道可道,非常道,那种不可说,不可说的境界,只有领悟过的人才会懂,我时常想念那种感觉。”
在李永健的眼中,医生应当是给患者带去希望的角色,他擅治不孕不育。中医调理不孕不育,能从根本上改善身体内环境,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月事不调,精血不旺,举而不坚,甚或阳痿,遗精早泄,均可影响受孕。李永健主张男当益精节欲,女宜养血调经。
①对于月经不调,思虑过度的用调元丸。
②形体肥胖、口味重,或经常在外面吃饭、好喝酒应酬又多的,宜服苍附导痰丸。
③身体瘦弱,容易胆怯,性子又急的,可用四物汤加香附、柴胡、*芩养血凉血,养阴降火。
④因为宫寒不孕的,可用韩飞霞女金丹或杨仁斋艾附暖宫丸。
⑤男子举而不坚或早泄者用螽(zhōng)斯丸。
⑥阳痿用壮阳丹。
⑦神不守舍,精关不固,梦交精出,用镇神镇精丹。
⑧误服壮阳辛燥之品,真水渐涸,用补阴丸。
⑨羸男亏阳,精常不足,当用六味地*汤或加五味子、附子补肾以补益其精。
⑩弱女亏阴,血常不足,当用参苓白术散或加当归、川芎补脾以益其血。
患者招募
请长按下图,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