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圣母子
当年米开朗琪罗和莱奥纳尔多在佛罗伦萨相互争胜,有一位青年画家从翁布里亚地区的小城乌尔比诺来到这里,他就是拉斐尔·桑蒂,早在“翁布里亚”流派的领袖彼得罗·佩鲁吉诺的作坊学徒,表现出巨大的发展前途。拉斐尔的老师佩鲁吉诺也是那一代极为成功的艺术家,他们需要一大批技术熟练的学徒帮助完成所接受的许许多多订单。
拉斐尔笔下的小天使
佩鲁吉诺是以真诚可爱的手法画祭坛画赢得普遍尊敬的大师之一。较早的15世纪艺术家曾经热情地为之殚精竭虑的问题,在他已经没有多大的困难。他的最成功的作品至少有一些表明他知道怎样获得某种程度的景深感却不破坏画面的平衡,同时表明他已经学会了莱奥纳尔多的“渐隐法”,以避免人物形象出现僵直、生硬的外观。
大公爵的圣母
圣徒的眼光离开书向上仰望,看见圣母站在面前。画的布局简朴,无以复加——然而这一近乎对称的设计没有任何生硬、造作之处。人物分布开形成和谐的构图,个个都在安详、轻松地活动。不错,佩鲁吉诺是牺牲了另外一些东西才达到这一美丽和谐的,他牺牲的是15世纪的大师们热情追求的忠实地为自然写照。如果我们观看佩鲁吉诺的天使,就会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遵循着同一个类型。那是佩鲁吉诺发明的一种美的类型,他把它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地运用在自己的画中。我们看他的作品太多了,可能厌倦这些手法,然而当初他的画不是打算并排起来陈列在画廊给人参观的。单独取出欣赏,他的一些最佳之作就能使我们一窥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要比我们的世界宁静而和谐。
圣母角色的模特
年轻的拉斐尔就在这种气氛中成长起来,不久就掌握和吸收了老师的手法。他到佛罗伦萨以后,面临的是激动人心的挑战。莱奥纳尔多比他大三十一岁,米开朗琪罗比他大八岁,他们正在建立前人从未想到的崭新的艺术标准。别的青年艺术家可能慑于两位巨人的名声而变得灰心丧气,拉斐尔却不然,他立志学习。他想必已经知道自己有些条件不利,既没有莱奥纳尔多那么广博的知识,又缺乏米开朗琪罗那样巨大的才能。但是那两位天才人物难以相处,普通人对他们无法捉摸,无法接近,而拉斐尔的性格温和,这就使他结交了一些颇有影响的赞助人。此外,他又很能干,并且要一直干到与那两位年长的大师并驾齐驱为止。
丘比特与美惠三女神
拉斐尔最伟大的作品好像丝毫不费力气,以至人们往往想不到那是惨淡经营、精勤不懈的结果。在许多人心目中,他只是个会画优美圣母像的画家。对那些圣母像人们太熟悉了,很难再把它们当作绘画来鉴赏。因为拉斐尔想象出的圣母形象,已经得到后人承认,就像一提起上帝,人们就想起米开朗琪罗构思的圣父一样。
卢克丽霞拉斐尔作品
我们常常在简朴的房间里看到这类圣母像的廉价复制品,所以很容易得出结论,以为这种人人都喜爱的画必然有些“浅显”。事实上,它表面上的单纯,全都结晶于深邃的思想、仔细的计划和巨大的艺术智慧。拉斐尔的《大公爵的圣母》这么一幅画,如同菲狄亚斯和波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已经被世世代代当作完美的标准,它确实是“古典的”;另一方面,它不需要任何讲解,又确实是“浅显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同以前表现同一主题的无数作品比较一下,就会发觉,那些作品一直寻求的恰恰就是拉斐尔已经获得的这种单纯。
圣母与鱼
我们可以看出拉斐尔的确得益于佩鲁吉诺人物类型的平静之美。但师傅的作品端整而学生的作品则洋溢着生命,二者的差别多么巨大!圣母面部的造型和隐没在阴影中的方式,自然垂落的斗篷裹着有实体感的身体的方式,圣母抱着圣婴基督的稳定而温柔的方式,这一切都有助于获得一种完美的姿态。我们觉得即使稍加变动,也会破坏这组形象整体的和谐。可是在构图中丝毫没有勉强、矫饰的地方,它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仿佛从创世以来就一直是这个样子。
勒达与天鹅拉斐尔
在佛罗伦萨住了几年以后,大概年拉斐尔又去罗马,正是米开朗琪罗刚刚动手画西斯廷天顶壁画的时候。尤利乌斯二世不久也给这位年轻、和蔼的艺术家找到了差事。他请拉斐尔装饰梵蒂冈的一些房间的墙壁。在那些被称为Stanze(房间)的墙壁和天顶上,他画了一系列湿壁画,表现出对完美的设计和均衡的构图十分谙熟。
雅典学派
为了充分欣赏作品的优美,人们必须置身于那些房间,多花费些时间,才能体会出动作与动作、形式与形式相呼应的整体配合中所洋溢的和谐性与多样性。如果离开原作的环境,缩小画面的尺寸,它们就会缺乏生气,因为当我们面对着壁画,这些以真人般大小站在我们面前的个别人物形象,是与群像融为一体的。相反,把它们从特定的环境中抽出来作为“局部”印成插图,形象就失掉了它们作为整个构图优美旋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主要作用。
这种情况对于拉斐尔为富有的银行家阿戈斯蒂诺.基吉的别墅(现称法尔内西纳[Farnesina]别墅)画的一幅较小的湿壁画,就不那么明显。湿壁画取材于佛罗伦萨诗人安杰洛,波利齐亚诺[AngeloPoliziano)诗歌中的一节,那首诗也曾激发过波蒂切利的灵感而创作了《维纳斯的诞生》。拉斐尔选取的几行诗句描写笨拙的巨人波吕斐摩斯怎样对美丽的海中仙女伽拉特亚唱情歌,伽拉特亚又怎样乘坐两只海豚拉的双轮车越过波浪,在一群欢乐的海神和仙女的簇拥之下,讥笑波吕斐摩斯的情歌的粗鄙。
加拉特亚
湿壁画表现了伽拉特亚和欢乐的同伴们在一起的情景。巨人波吕斐摩斯画在大厅的其他地方。不管人们对这幅可爱、欢快的画观看多久,也还是能够在那丰富、错综的构图中发现新的美丽之处。似乎每一个人物都与另外一个人物相配合,每一个运动都与另外一个反运动相呼应。我们在波拉尤洛的画中已经看到过这种方法,但是比起拉斐尔来,他的办法显得生硬呆板!先看那些小男孩,他们拿着小爱神的弓箭,对着仙女的心;不仅左右两边的孩子彼此动作相仿,就连双轮车旁游泳的孩子也跟画面上方飞翔的孩子相应。一群海神也是如此,他们似乎正在仙女周围“旋转”。画面两旁的边缘处,两个海神正吹海螺,前后各有一对海神在相互调情。尤其值得赞美的是,所有这些不同的动作不知怎么在伽拉特亚自己的形象上也有所反映,有所采用。她的双轮车从左边被拉向右边,纱巾被吹到后面,当听见那古怪的情歌她便转身微笑。画面上所有的直线,从爱神的箭到她抓住的缰绳,都聚向她的美丽面孔,而面孔正处在画面的中央。
橡树旁的圣家族
通过这些艺术手段,拉斐尔已经画出一种不停的运动,遍及整个画面,却不破坏画面的宁静和平衡。正是由于拉斐尔具有瞬这种安排人物的高超造诣和构图的完美技艺,以后的艺术家—直赞赏拉斐尔。正如米开朗琪罗被认为在精通人体方面达到巅峰一样,拉斐尔被认为已经实现了老一代人曾极力追求的目标:用完美而和谐的构图表现自由运动的人物形象。
约翰·威廉·格维得拉斐尔前派作品
拉斐尔的作品还有另一个性质受到同代和后代的赞扬,即他的人物形象的纯粹美。当他画完《伽拉特亚》,有个朝臣问他在世界哪个地方发现了如此美丽的模特儿。他回答说他并不模仿任何一个具体的模特儿,只是遵循心中已有的“某个理念”。这样看来,某种程度上,拉斐尔跟他的老师佩鲁吉诺一样,已经把15世纪许多艺术家的志向抛弃,不再忠实地为自然写照了。他有意地使用了一种想象的标准美的类型。正是由于这一成就,几百年来拉斐尔一直享有盛名。
主显圣容(研习)拉斐尔